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受阻歐美市場后找到新“餡餅”
對于相當數量的國內紡織服裝企業而言,現在歐美這塊加了太多“防腐劑”的“大肥肉”實在難以吃進肚里。
浙江服裝出口商丁寧不想改變自己的習慣。“肉”還是要吃,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尋其他目標填飽肚子。他的新目標是“非歐美市場,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已經成為現在出口的首選地。”在國內主要出口省份的山東、江蘇、福建、廣東等地,與丁寧有一樣想法的企業還有很多。
根據《亞太貿易協定》第三輪關稅減讓談判的結果,從今年9月1日起,我國與亞太地區的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老撾和韓國等國家相互實施大幅度關稅減讓,包括皮革、紡織品、服裝等多種原產于我國的產品在出口到上述五國時,都將享受到更為優惠的稅率,其中紡織服裝品是此次降稅的一個主要類別。“這無疑是錦上添花的一個利好消息,”遼寧營口華一服裝公司經理宋寶華欣喜不已,因為“對于企業而言,降稅不但意味著可以多賺到錢,同時也表明進口國的一種態度。”
在市場利好的情況下,出現上述互惠政策預示著:亞洲將可能成為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出口新的“聚餐地”。
歐美西餐“難吃”
我們知道,在2005年歐美對華紡織服裝重新設立限制以前,國內對歐美市場出口的企業約有10000家之多,但隨著歐美政策不斷收緊,國內對歐美出口的企業數量在大量減少,浙江寧波天倫進出口有限公司就是退出歐美市場的眾多企業之一,該公司經理丁寧的表述值得回味:“以前吃西餐既時尚又有檔次,但現在西餐的味已經發生了諸多改變,難吃啊!”
感到西餐“難吃”的應該不止丁寧一個人,在福州海關提供的消息中記者發現,今年1—8月份,福建省對歐盟出口紡織服裝6.24億美元,同比下降0.26%,其中歐盟設限的十類產品出口額僅為0.47億美元,下降幅度高達51.21%。非歐美市場開始替代歐美市場成為福建省紡織服裝出口的重點。在浙江,今年上半年,對美21類招標商品出口下降23.6%,對歐盟10類紡織品出口下降10.9%。在山東,日本已經成為該省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出口額在12.1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27.1%。而對美國、歐盟出口則增長乏力,1-7月份,對美國出口比去年回落54.7%;對歐盟出口回落52.6%。這樣的情況在江蘇、遼寧、廣東等主要紡織服裝出口省份也連續出現。
“在整體出口總量增長的情況下,歐美市場份額反而大幅度下降,收益的當然就是亞太等非歐美地區。”山東青島酷人服裝有限公司方蘭表示。
出口亞洲增速
與歐美市場遭遇企業冷對的態勢恰恰相反,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印度、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在內的亞太和非洲地區則成為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出口的新重點。從今年的表現來看,日本依靠占出口總值27.1%,總額達12.1億美元的成績而成為山東省最大出口目的地;山東對隔海相望的韓國出口速度也在加快,增速已經超過20%。
無獨有偶,據浙江寧波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該市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40.98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其中對東盟、貝寧、韓國、阿聯酋等非設限市場的出口增幅均在50%以上。對于福建企業來說,重心轉移至亞洲也是必然趨勢,這一點從年初的表現就足以說明,當時對東盟出口0.95億美元,增幅高達89.2%,出口首次超過香港地區;而對韓國出口則達到歷史性的0.63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59.4%。這個態勢一直被保持到現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份,福建出口韓國的速度一直有增無減,增速保持在50%左右。
提示
企業應及時調整產品
雖然國內企業已經把出口重心由歐美逐漸轉移到亞太等地區,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并沒有隨著市場的改變而及時調整產品。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服裝界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時間長了以后,可能最終導致亞洲國家和地區像歐美一樣對中國企業設限。在印度已經出現過類似問題。”
對此,寧波某企業表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到時候自然有方法解決,就像現在我們雖然受到歐美的限制,但仍可以出口亞太地區一樣。另外沒有受到限制的地方還多的是。”
但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吃了歐美吃亞太,吃了亞洲是不是意味著還有非洲、南美可以吃呢?企業要想長期發展,成為名牌企業、百年品牌,提高產品生產質量,針對市場及時更新換代產品才是根本。(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