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衣錦環繡——5000年中國絲綢精品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民族博物館閉幕,兩個展期展示了從先秦至21世紀燦爛的絲綢文化歷史,令世界觀眾大開眼界。為此,美國時代周刊刊發了對中國絲綢現狀的調查,文中指出了一些很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面對世界時尚界對我國絲綢服裝韻關注,我們有必要從絲綢服裝設計本身入手,找出與世界同行的切入點。
絲綢服裝不是中國元素的堆砌
絲綢的出現,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文明創舉。新疆“絲綢之路”服裝節近幾年如火如荼地在烏魯木齊舉行,還有“西湖夜宴”概念絲綢服裝秀,也以女裝為載體,展示出杭派服裝的獨特魅力——因為絲綢曾經讓我們與眾不同。但是現在,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就是:雖然中國的絲綢產量在世界范圍內仍位居前位,但就質量而言則已被后來者趕超。現在,中國絲綢的產量雖然最大,但最高檔的絲綢卻產自意大利。美國時代周刊就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絲綢博物館感覺更像是一座慶祝堂,里面盡是對宋紗明緞充滿懷念之情的歌頌。”
從絲綢服裝設計本身來看,我們的絲綢服裝大多只停留在描述的層面,沒有貫入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設計的作品流于平庸。總離不開“中國元素”的組合,去刻意表現中國印記。比如款式不外乎對襟、大襟、盤扣和立領,說到圖案就把傳統的盤花、團花、補花一成不變地拿來,顏色也總跳不出傳統五色的影子,跟不上流行的步伐。整體表現出來的所謂的委婉含蓄、清新典雅的風格都有矯揉造作主嫌。
神似大于形似
當然也有設計師能堅持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設計中強調自己的理念。著名美籍華人設計師譚燕玉的絲綢服裝作品就獲得了成功。她說:“我們在弘揚中國文化的同時沒有必要去刻意堆砌中國元素,整體設計簡潔大方,有現代感就很有表現力。”譚燕玉受到中國山水畫的影響,在她的絲綢服裝上用色吝嗇,不外乎白、黑、米黃幾種,以更好地表現其對佛家和道家寧靜、淡泊、怡然思想的熱衷。這種手法,在描述令人神往的民族風格的同時,又突出自己品牌的個性特點。
就此,吳海燕對記者也表示:“我到日本參加時裝節,發現無論亞洲、歐洲,許多設計大師對中國絲綢面料情有獨鐘,但是中國自己的絲綢服裝卻大多是低劣沙灘褲在那里的地攤上甩賣。”為此,她拒絕了外國服裝商百萬年薪的邀請,來到國內一家絲綢集團擔任服裝總設計師,決心推出屬于中國的高檔絲綢品牌。如今她設計的7個系列100多款絲綢服裝,暢銷國內外市場。現在她又開始籌備一場新的個人時裝發布會“世紀絲國”,向中外來賓展現江南絲綢的獨特魅力……
業內人士現在也在積極扶植絲綢文化,上個月在南京舉行的首屆蘇豪杯絲綢時裝設計大賽,就吸引了國內眾多絲綢行業的設計高手齊聚一堂,經過設計師們的巧妙構思,這些絲綢服飾一改傳統的面貌,通過云錦與皮草等多元素的組合,充分展現出絲綢服飾的新形象。最為可貴的是大賽還吸引了江蘇省各大專院校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參賽。這屆大賽將中國絲綢文化的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
手工制作成為流行趨向
絲綢主要靠服裝設計師的設計和加工工藝來彰顯其魅力。
手繪、刺繡、印花、珠繡以及盤扣極大地賦予絲綢以民族特色,也正是因為大量手工制作的精細工藝,使得絲綢服飾脫穎而出。
據了解,今年絲綢服裝的熱銷主要得益于絲綢面料及款式花色的新變化。從事絲綢生產及銷售工作多年的何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絲綢在色牢度、防皺性和牢固性上有了很大的增強,并且重喬類、彈力重鍛等面料更適于制作流行時裝。在花色品種上,也從過去的素雅、中小花圖案轉變為夸張的大花型,更加突出個性。在款式上,突出袖口及領口的變化,并且添加了珠片。
日前,達利(中國)有限公司已經開始向頂級服裝設計品牌出售少量絲綢面料,其中包括阿瑪尼(Armani)、克羅埃(Chloe)和華倫天奴(Valenfino)。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絲綢服裝能夠在世界時尚界再次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