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到2005年,中國紡織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0.67%,中國紡織服裝則已連續10年保持世界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但與此同時,紡織業的利潤率一直在3.5%左右低位徘徊,產業“經濟規模”已有,而“規模經濟”尚無。
7月22日在京舉辦的首屆中國產業安全論壇上,中國產業安全論壇秘書長李孟剛教授發布了《2005-2006中國紡織產業安全報告》,得出的結論是我國紡織產業目前處于“基本安全”的狀態,但是極易受到金融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波動。
根據報告,紡織業的資本效率、產業集中度、產業研發費用三個指標被評為“較差”。
報告指出,僅靠出口業務打包、押匯和退稅貸款等短期信貸政策很難提高整個行業的資本效率;貨幣供應量的提高和放貸增速的加快雖然一定程度地提升了資本效率的平均水平,但國內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機制的不完善,1萬余家新建紡織企業和10萬家中小紡織企業的低效率都大大降低了紡織業的整體效率。
在產業集中度方面,由于紡織業進入門檻較低、退出成本較小,到2004年底,中國已擁有紡織服裝企業13.9萬家。2004年,全國紡織產業(全口徑)實現銷售收入26400億元,而前十位企業總銷售收入僅500億元。
研發(R&D)支出和強度是衡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兩個重要指標。其中,R&D強度通常以企業R&D支出與銷售收入之比來衡量。根據國際通用的標準,只有強度達到5%以上的企業才具有競爭力。而2004年,我國紡織業R&D強度僅有0.26%。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中國紡織產業外資品牌控制率指標的評價結果為“很差”。從國際市場來看,中國紡織產業的出口產品中,98%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加工;從國內市場來看,外資對市場的控制也是通過品牌戰略來實現的,其中紡織產業的市場控制率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