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完全改寫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信仰一度戰勝正義,民族分裂、城市毀滅,人類受困于自己所創造的核時代之中。然而這場戰爭 卻意外成全了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紐約,這個一度被認為毫無時尚根基的城市,卻接過戰時通訊受阻的巴黎大旗,開始了自己的正名之旅。
1943 年以前的巴黎曾一直牢牢占據著時尚業界的所有壟斷地位,它向世界輸出最好的設計師并貫穿在時尚雜志的始終,一度成為女性夢想的集結地。Coco Chanel 1910年在巴黎康朋街21號開設第一家女裝商店,斜裁法創始人Madeleine Vionnet于1912年在巴黎Rovoli街創立了自己的同名時裝屋,而Elsa Schiaparelli則以新奇大膽的設計引領了二戰前的歐洲風尚。
這些大師無不站在香榭麗舍大道的彼端,以自己的審美觀念,改變著世人的著衣習慣。當時的巴黎理念,至今仍然深入人心,令人著迷的優雅風情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再回歸到潮流的浪尖之上。
然而納粹的控制讓這座優雅之都幾乎被淹沒在黑暗之中,曾經繁榮的時尚產業伴隨城市的淪陷一同停滯,所有時尚記者都被官方拒之門外。正是這樣的時代背 景下,美國時裝協會創辦人之一Eleanor Lambert萌生了要在紐約創建一個發布會展示的想法并取名為發布周(Press Week),而這便是今日時尚產業的塔尖之作時裝周的雛形。
Eleanor Lambert
它重新開啟了被戰火封閉的時尚大門,人們重又整理衣裝,隆重的匯聚一堂。而紐約的時尚風格終于在被輕視良久后正式邁入公眾的視野,時尚雜志開始從曾被法國設計占滿的篇幅里騰出位置給這位年輕的學徒。
首個紐約時裝周的秀場上還尚未有標準的T形伸展臺,來自全世界的65名記者將會場坐的滿滿當當,模特們幾乎就在賓客座位之間的空隙中穿梭展示,F在看來,這仍是對于服裝傳統呈現方式的一種延續,它與兩百年前法國貴族的私人沙龍仍系出同門。
一些年輕設計師坦言,在時裝周過程中最為緊張的部分并不是如何布置秀場、面試模特,反而是誰坐在秀場的第一排。其實頭排課的安排是大有來頭。
18世紀,華服成為楓丹白露宮廷內的珍寵,公爵與夫人們一道在私家城堡內欣賞著設計師的新作,時裝是貴族身份的象征品,私人沙龍更是平民渴望而不可及的神秘領地。而彼時的紐約時裝周也仍是少數人的聚會,只有著名時尚記者及設計師才能位列邀請函之上,買手則一律不能獲準進入。
等級分明或許是時裝周的另一種特質,它給時尚蒙上了尊貴的面紗,但毫不阻礙紐約時裝周對于歷史進程的改變。米蘭、巴黎、倫敦隨后紛紛創立了自己的時裝周,盛宴由此開場,時裝界的頭排產業鏈。
Scribbling notes at a Dior show, 1955.
時裝秀場不僅僅只是一輪服裝的流動展示,其背后有嚴密的產業鏈作為根基,設計師、雜志編輯、買手、模特等等每一個人都是保證時尚產業良好運作的重要 組成部分。而這些原本隱匿在華服背后的推手卻都會在時裝周時一一浮出水面,并擁有了在公眾眼里近乎一致的身份秀場頭排客。對于媒體和觀眾,開秀前看頭排,開秀后看服裝已經是默認的時尚守則。
一些年輕設計師坦言,在時裝周過程中最為緊張的部分并不是如何布置秀場、面試模特,反而是誰坐在秀場的第一排。某種程度上,能否妥善的安排最重要的 人坐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已經成為設計師們在時尚界的必修課之一。不再是上世紀以圓桌為單位參加聚會般的看秀時代,T臺下的空間早已被名利與地位劃分出了排 排坐席。秀場頭排客的面孔每一季都面臨重新洗牌,但似乎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參與到這場無聲的角逐之中,因為這里往往集中了世界上最密集的閃光燈。
first-fashion-week ress Week New York, 1943.
但另外一種人卻是設計師們夢寐以求的頭排主人,他們或是手握雜志的主導權,或是掌控了時裝產業的話語權,他們對于設計師的評價將直接影響其職業生涯的走向。Anna Wintour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從1988年成為美國版《Vogue》主編以來,她一直都是秀場頭排上最寡言但最被期待的存在。
盡管她的身上從來 不缺爭議,但Anna Wintour對于年輕設計師的提拔卻從來精準有力,廣受贊譽。同時,是否有年輕設計師的追隨也本來就是判斷一本時尚雜志主編是否有影響力的關鍵因 素,Anna Wintour在過去二十年中一直是這場互動的佼佼者。
秀場頭排的邀請制從一開始就表明了它的限量身份,它見證了這個現今有400萬從業人員、產值達千億美元的時尚產業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這里是名流的社交之地,是品牌是否成功的標桿,更是時尚歷史的書寫者。每一個頭排客都仿若古時頭戴王冠的加冕者,面孔雖隨時代不斷更迭,但其經歷本身便足以稱得上濃墨 重彩。
已故設計師Alexandar Mcqueen曾說,“我要讓每個人都能同步觀看時尚秀”,這位時尚界的鬼才一直都在打破傳統并不斷踐行自己的信仰。2009年秋季時裝周,他首次通過網 絡直播自己的時裝秀,揭開了蒙在時裝周上數十年之久的神秘面紗,讓很多追隨者在自己的沙發上便可享受與秀場頭排同等的視覺震撼。
此舉如同一枚閃電擊破時裝 產業固有的封閉性,它宣告了新媒體對于時裝產業的巨大影響力。此后諸多品牌紛紛效仿,積極尋找與新媒體合作的機會。剛剛落下帷幕的2012紐約春夏時裝周更是全程開放了網絡、手機的雙直播,在Youtube的時裝周專區中,所有品牌的秀都在等待被檢閱。
一些年輕設計師坦言,在時裝周過程中最為緊張的部分并不是如何布置秀場、面試模特,反而是誰坐在秀場的第一排。其實頭排課的安排是大有來頭。
另一方面,諸多曾被主流雜志輕視的時尚博主卻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秀場頭排上。他們多半衣著時髦、品味獨特、點評犀利,手持筆記本電腦取代了傳統媒體記 者的席位。
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幾乎所有知名時尚博主的背后都是以百萬記數的關注度,這種讓品牌無法忽視的潛在影響力促成了時裝產業的象征品秀場頭排的重 新洗牌。不再需要出身名門,或是多年從業履歷,時尚博主借助新媒體帶來的時代變革成功上位;蛟S這是時裝誕生百年來最接近平民的一次,而大眾也欣然接受了這曾近乎奢望的橄欖枝。
但另外一些設計師,比如Tom Ford,卻始終把維護品牌的神秘感作為最重要的行為準則之一。2010年,在暌違女裝6年之后Tom Ford在紐約曼哈頓麥迪遜大街的新店里舉行了自己的2011春夏女裝系列發布會。
作為幫助GUCCI從谷底重回巔峰的最重要功臣,他集聚了時尚界內外的 眾多目光,但這一場至關重要的回歸之秀上Tom Ford卻拒絕了所有媒體的參加,網絡更是被其嚴防死守。真正的成衣LOOK則是在發布會結束的3個月后才向大眾公開,設計師本人擔任了最令人驚艷的大片 主角之一。
這場違逆時代潮流的營銷之舉,卻成為Tom Ford回歸時尚界的重要利器,其作品順利登上《Vogue》內頁并備受好評。
不管是Mcqueen的積極開放,還是Tom Ford的別出心裁,社會媒體完全改變了秀場頭排的傳統規則卻是不爭的事實。時尚博主的專業性、其影響力的持久性雖然都還有待歷史的驗證,但這場變革的確 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褪下浮華的光環,時尚所呈現出來的產業內核不乏勤勉、創新、包容的一面,越來越多富有才華的年輕人在秀場頭排上大放異彩。他們與T臺上的年輕模特相呼應,成為時裝周上蓬勃明亮的一景。所以,頭排仍是頭排,但它已不是貴族的私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