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訂單普遍降兩成,……不少中小服裝企業不禁大發感嘆“鴨梨”很大!連日來,記者通過參加石獅市數家中小服裝企業訂貨會發現,本季訂單明顯少于去年同期,企業面臨著巨大考驗。
“今年整個制衣行業整體都不太景氣,不但外貿企業訂單量減少,內貿企業的訂單也下降。”石獅服裝同業公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對行業內的摸底,訂單量同比去年減少10%―20%左右。8月19日,記者在石獅市某童裝企業訂貨會上了解到,去年該童裝企業總訂貨量達到了800萬件,而今年春夏和秋冬兩場總和的訂量僅是去年的五分之三。不僅童裝企業訂貨量下降,西褲企業的訂單量也不太理想。在8月21日舉行的蚶江某西褲企業訂貨會上,該公司營銷總監張懷金告訴記者,今年秋冬季的訂貨量比去年少了200多萬條,以沈陽一家代理商為例,去年的訂貨量總和為22萬條,今年僅訂了15萬條,而且還在價格問題上磨蹭了許久,強烈要求公司將價格下調。
此外,記者還走訪了石獅市數家服裝企業,他們也同樣反映訂單情況不容樂觀。一家在靈秀經營多年的服裝企業老板對記者表示,“我一直做外貿出口訂單,今年上半年訂單減少明顯,預計下半年還會繼續減少,減少量為20%―40%。”石獅服裝同業公會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期,國際經濟形勢的動蕩再次將生存能力有待提高的中國中小企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一方面,國際股市、商品市場在歐債危機陰霾發散,美國經濟數據偏差影響公眾信心。另一方面,國內物價上漲,人力成本走高,人民幣匯率不斷走強,政府收緊貨幣政策,民間資本利率也不斷上揚。在兩者合力下,加劇了中小服裝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壓力,導致訂單下滑。
“成本在不斷提升,我們本想漲價,想不到代理商竟然要求降價,這不是雪上加霜嗎?”張懷金表示,為轉移成本上漲壓力,眼下,服裝企業集體“提價”讓市場著實糾結。在記者看來,就服裝生產周期性而言,大部分的秋裝要用春棉制作,而現在上市的服裝多半用的是年初高位買進的棉花,所以日前棉價下跌的影響尚未傳導至成品服裝上,導致今年秋裝普遍漲價。有專家就此表示,繼續提價空間十分有限。一是近日面料價格下調了0.5元/米至1.0元/米,而目前上市的內銷服裝一般是3月以前購進的原材料,因此,不能用目前降價以后的原材料來核算成本。二是服裝提價對銷量有一定的擠出效應,難以讓銷售額的增長長期持續。在石獅從事服裝生意20余年的郭先生指出,中小服裝企業要想突破當前“三高”阻力,實現利潤最大化,關鍵是要對可控成本進行準確掌握和控制,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