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剛結束,孫亞菲就驚奇地發現,全球的LV定價都在上調,最高漲幅達到15%-20%,而中國國內的價格卻沒有動靜。
更有意思的是,其中兩款LV包的中國內地價已經低于日本好幾十歐元,即使與最低價地區法國的價差也分別只剩下186歐元和299歐元,比一張去法國購物的機票價格都低得多。2009年同期,這兩款包中國的價格還堅挺地超過日本,法國當地的LV店一度對蜂擁而至的中國富人受寵若驚。
不只是LV,孫亞菲還對其他品牌的價格做了一番細致比較,例如,美國品牌CK的內褲普通款在歐洲標價30多歐元,同樣的款式在中國現在只定價為100多元人民幣。而法國Fendi品牌手袋現在由于美元的貶值,其在美國的價格兌換人民幣計算一下上去了不少,平均也比在中國內地高。
把地點換成香港,同樣一款奢侈品手包的價格與內地已加關稅后的價格相比,差價也是非常之小,孫亞菲接觸的一些香港鐘表商正在擔心,由于內地價格漸與香港同步,甚至低于從香港和日本進口的價格,香港的購物天堂地位恐將不保。
作為國內最大在線奢侈品銷售中心??第五大道奢侈品網CEO,孫亞菲意識到,推動本土消費奢侈品的好時機來到了。在新引進一筆投資并擴充了貨源之后,她的公司正摩拳擦掌準備新年前后大干一場。
奢侈品價差
這種忽驚忽喜的感受孫亞菲從今年9月后時常經歷。她赴全球各地采購的過程中發現,由于美元、歐元一直走弱,歐美的奢侈品價格一直上揚,與中國內地價格差距在不斷縮小,甚至反過來超過中國的價格。
以LV為例,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該品牌中美價差高達幾百甚至上千歐元。但現在只剩下幾十歐元,甚至不復存在。
瑞士桑佛?伯恩斯坦研究公司(SanfordBernstein)首席奢侈品分析師盧卡?索爾卡(LucaSolca)帶領他的團隊,從2009年1月起每隔6個月發布一次奢侈品價格報告 《LuxuryPriceCheck》,重點針對LV和Gucci的代表手袋在世界范圍內的價格。
根據這份報告,中國的定價處于最頂端,與日本同一陣營,與歐元區的溢價甚至超過了50%。但因為匯率變化,2008年1月日本與歐洲的奢侈品差價是15%,到了2009年1月差價達到50%,同時美國與歐洲的差價也由5%變成了20%。
而中國則與日本經歷了相反的情形。2009年1月,LV在中國內地的定價策略是超出法國價格約50%,2009年6月,這一數字下降為32%。2010年10月,這一數字仍是30%左右。
孫亞菲認為,出現這種中國的奢侈品定價反而低于國外定價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奢侈品公司正趨向盡力使得自己的價格在全球范圍內差距縮小,此外,雖然沒有明確標明,但同樣的品牌也會因為產地不同而定價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國生產的不排除定價會較低。
這種說法在上述報告的帶頭人盧卡?索爾卡那里得到了證實。“為了避免灰市和平行出口,奢侈品公司都希望盡量使得不同市場的價差控制在35%以下。”盧卡?索爾卡判斷,差價一旦發生變動,最主要原因一般都是因為匯率波動。此外,還因為存在不同的成本問題,比如各個國家不同的進口稅、分銷、租賃價格等等。
一位日本Chanel的發言人也發表過講話說,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以歐元定價,但許多其他的參數必須考慮在內。她表示:“這其中包括匯率、稅率、進口稅和交通費用,這些都會隨著市場的不同而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就是為什么商品在各個國家的價格不同,這些是品牌出口所必須考慮的因素。”
日本的關稅很高。根據其材料成分,某些鞋子能夠征收高達60%的關稅。較高的關稅價格源自對于本國制鞋工業的保護。而衣服和手袋的關稅往往在10%到20%之間浮動。與此同時,在過去的6個月中,日元相對歐元漲幅約17%,相對美元漲幅約6個百分點。顯然去日本買東西會越來越貴。
數碼跌價
與奢侈品一樣,數碼產品也發生了價格逆轉的現象,這次逆轉的對象主要是日本。
2006年,服務于一家國有環保公司的蘇珊去日本,就想帶一臺筆記本回中國。在秋葉原她看中了一款索尼VAIO牌TX2系列的新品。她在出發前打聽的價格要比日本高10%左右。
2010年上半年,她再次有機會去日本學習,想看看照相機,結果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令她驚奇地發現松下數碼照相機DMC-LX5在國內外的價格已經發生了逆轉:中關村含發票的價格在3490元,不要發票還可以更便宜,而淘寶網上上海賣家的最低價格可以達到2800元左右,幾乎與亞馬遜美國的標價421.95美元折合人民幣的價格別無二致,而香港豐澤電器的標價則是4590元,在亞馬遜日本網站上,一款DMC-LX5-K則標價為41800日元(約3400元人民幣)。
同樣,尼康的D90款18-105VR在香港豐澤的標價是5100元,在亞馬遜美國的網站上是699美元,在北京網上專賣店的標價則是4880元。
這一番調查,讓蘇珊再也沒有出去帶“大件”回國的想法了。同時她還聽說,現在海關查得太嚴,如果出去時沒有登記,帶回來的“大件”很有可能要上稅,那么不但沒有買到便宜貨,反而可能掏了更多的“銀子”。
北京金冠恒盛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凱君也有類似的切身體會。數年前,她經常赴日本購買電器、數碼相機等產品,卻漸漸發現,回來后一對比價格居然中國的變便宜了。
王凱君認為,中國的定價變得比日本還低,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產地為中國。再加上本土品牌崛起,更具價格優勢,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變得激烈。
日用品飆漲
奢侈品、數碼產品的價格逆轉形勢均為中國內地價格變得低于海外價格,或者中國內地與海外差價縮小。但在日常生活消費品領域,發生著截然不同的逆轉。
妝網主編池慧明為留日華僑,曾定居日本多年。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
20年前,池慧明在日本生活的時候,超市賣的抽紙5盒裝(200抽/盒)售價200-250日元,或者300日元,約合人民幣20元左右,并且質量非常好,抽出來手感仿佛小絲巾一樣。當時相對應的,中國內地尚未普及抽紙。漸漸地,內地有了抽紙之后,價格比日本低得多得多。
最近一年,池慧明再回過日本幾次,驚訝地發現,日本超市賣的抽紙依然是20年前的那個價格,沒有變化。而對比中國內地,普通3盒裝(100抽-150抽)的價格已經漲至15元,超過了日本價格。
這樣的逆轉同樣還發生在漢堡包和有機水果上。同樣規格的有機大蘋果,日本現售價為每個298日元,約合人民幣20多元,而中國的價格已經上漲至80-90元每個。
王凱君的經驗則是,中國內地的保健品變得比美國貴,如鈣片、魚油、軟磷脂、維生素片等。近年來國內非名牌普通成衣價格漲幅也大大超過了日本、美國的漲幅。
池慧明認為,這樣的價格逆轉是整體經濟環境造成的,日本多年來相對物價較為穩定,20年未發生過通貨膨脹,一直與通貨緊縮做斗爭,而中國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物價隨經濟大環境變化上漲幅度較大。
比起奢侈品,生活消費品的價格逆轉與通貨膨脹率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世界銀行預測2010年中國的通脹率為3.7%。
代購業生死線
目前來看,奢侈品、數碼產品價格逆轉最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依靠代購為生的電子商務業務大幅縮水。
孫亞菲根據自己在行業內的接觸,給出了已經倒閉半數的結論。這一數據尚未得到淘寶方面證實。
孫亞菲指出,代購倒閉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9月1日開始實施的海關新政。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調整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管理措施公告,9月1日起,個人郵遞進境物品,應征進口稅稅額在人民幣50元(含50元)以下的予以免征,應征進口稅額超過50元的,要按相關規定征收進口稅。
而在此之前,個人郵遞物品的征稅是按照1994年發布的相關個人物品入境免稅規定執行。寄自或寄往港澳地區的個人物品限值為800元,免稅額為400元;寄自或寄往其他地區的個人物品限值為1000元,免稅額為500元。
從500到50元的政策改變,對海外代購業是滅頂之災。
同時,這樣嚴厲的關稅政策使得赴國外購物的成本大幅增長,購買一些小件,如化妝品、奶粉、皮具等所要付出的價錢將變得基本上與國內相差無幾,甚至超過國內。
一位負責奢侈品代購的某網站負責人表示,完稅價300元以上的化妝品,按50%的進口稅率計算,代購成本平均會提高30%。而一些完稅價在2000元以上的高檔服裝品牌,按45%的平均稅率計算,代購成本會增加一半。
王小姐在淘寶上的小店鋪專門經營國外化妝品,在其銷售記錄上,僅一款倩碧黃油一個月內就賣出了300件。“如果關稅免征額度降至50元,經營海外代購化妝品賣家的成本就會大幅增加,海外代購的價格優勢會減弱,訂單量也會減少。”王小姐直言,如果真按現在規定的標準收進口關稅,自己的小店就可能經營不下去了,聘用的六七個人也會被辭退。(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