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7月6日訊 6月29日,一場電子商務的辯論會在廣州香格里拉酒店進行,200多人參與的辯論會,其主題是:網上批發服裝有沒有必要?在服裝第一產地廣州,在電子商務已經風起云涌的今天,在政府熱切的“傳統產業信息化”的期盼下,這樣的辯論多少有點讓服裝流通業的巨頭們臉上掛不住。
傳統批發巨頭集體失語服裝B2B
發起這場辯論的是號稱“中國唯一的雙實體服裝批發市場”的衣聯網,借著百度的網頁快照和零星散落的網頁,記者發現這個網站在2006年和2007年還先后打過“服裝界的關系網”和“中國最大的網上服裝批發基地”的名頭,結合今天這場聲勢不小的活動,衣聯網的意圖不言自明:希望借電子商務的這把大火,把服裝B2B也燒起來。
由于傳統批發市場這塊仍然利潤豐厚――白馬、十三行這類全國服裝批發市場的租金幾乎在廣州地標――中信廣場的5倍以上,加之行業渠道型電子商務至今仍沒有出現值得跟風的樣板,所以傳統批發行業巨頭對服裝B2B幾乎是集體失語,雖然有個別批發市場開通了網站,也號稱電子商務,但無論業務模式還是影響力,只能劃入僅具宣傳功能的企業網站之列。在此情況下,衣聯網的行動有點孤軍作戰的味道。
相比傳統服裝批發市場對B2B的漠視,衣聯網的態度截然相反,從其創始人于華對服裝B2B的態度上,你甚至可以看出某種認死理的成分。就此記者采訪了服裝B2B衣聯網的于總,按照衣聯網的戰略規劃,于總把衣聯網的發展分為了培育市場基因、做小白鼠和開放平臺3個階段。
培育市場基因階段
時間:2006-2007年;
目標:打造中國最專業的服裝店主論壇,培育服裝電子商務所必須的市場基因;
成績:建立了中國最早、最專業、最有影響力的服裝店主論壇――小店春秋;
素材:1.注冊用戶37萬多,為行業最多;2.有一個帖子《小店春秋幫我賺了20萬》,是衣聯價值的最大體現;3.培育和涌現了很多知名人物,比如今天在場的旺林服飾。
做小白鼠階段
時間:2008-2009年
目標:為了深入探索服裝電子商務的細枝末節,為了最準確地診斷中國服裝流通環節親身涉足服裝電子商務,以“體膚接觸”方式完成對服裝B2B電子商務的經驗積累和市場調研;
成績:衣聯完全以真金白銀制造真實的市場環境,對用戶的體驗、交易的屏障、雙方的需求以及發展的趨勢都進行了無出其右的探索和分析。
素材:1.此階段投入超過500萬元;2.曾經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建立了40多個駐外辦事處;3.開發了本行業最專業的ERP管理系統,涵蓋了從服裝采購、質檢、拍照、描述、上架、銷售、出庫、統計以及退換貨等售后等環節;4.曾推出讓業界震驚的100%退貨政策。
開放平臺階段
時間:2010……
目標:利用前述2個階段積累的市場經驗和用戶資源(包括服裝廠和服裝店),建立開放型服裝B2B電子商務平臺,全面推進服裝廠與服裝店的直接對話,促進服裝流通渠道的信息化發展。
反電子商務而行,走“雙實體”之路
與用5年的時間去謀劃和試探一個市場這種對新網站而言近乎愚蠢的行為一脈相承,在宣布進入第3個階段后,衣聯網又做了一件足以讓電子商務人士吃驚的事:宣稱自己要走雙實體道路,按照衣聯網董事長李順賢的解讀,也就是“上游,要清理沒有實體貨源的網絡代理商;下游,要把電子商務市場的最大主體――網店大軍拒之門外。”
衣聯網走雙實體路線的理由近乎愚“純”,因為現在的電子商務市場,網絡代理和網店可以說是市場的絕對主力,雙實體在極度純化了買賣雙方的身份(上游是具有工廠或檔口的廠家或實體批發商,下游則是有店鋪的實體店主)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發展,也使自己的市場憑空少了大半。
不過衣聯網的用戶則對“雙實體”的概念推崇備至,廣州市十佳設計師,米可品牌的創始人夢也認為,在當今魚龍混雜的網絡供貨體系中,衣聯網的雙實體限制能使注重批量銷售的實體批發商更容易找到對口的服裝店主,也使服裝店主更容易獲得符合實體服裝店需要的一手貨源,因此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是,相比那些“通吃型”的B2B,衣聯網的“雙實體”無疑是主動縮減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并且在運營上等于在給自己找麻煩,這個“能使服裝流通渠道活起來”的電子商務“新玩法”能走多遠,還取決于衣聯網能否解決這其中潛藏的“許多許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