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春夏季的面料評審,共有來自228 家企業的1856 塊面料產品參加評審,面料的分類也比以往更細致。其次是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比比皆是,然而評委們卻對參評的面料反映平平,是什么造成了這種落差?
我們緊跟世界的潮流有多快?
之所以感到欣然是因為國內跟蹤國外面料的流行新點相當快,以運用的新型材質為例,許多新型纖維在參評的產品中都有蹤影,比如低碳概念的利用回收廢棄塑料瓶紡成的纖維;利用咖啡渣吸附異味、除濕導汗快、可循環特點制成的咖啡紗;運用萃取和納米技術使玉石和其他礦物質材料達到亞納米級水平,然后熔
入紡絲熔體中紡制的玉石纖維;把蘆薈營養提取液在纖維素纖維紡絲時加入而制成的蘆薈纖維;利用中空腈綸纖維芯部的小顆粒(Outlast),對溫度吸收或擴散作用,起到對人體溫度調節的outlast(空調)纖維;將碳摻入聚酯而成的具有特殊結構的CLACARBO 導電纖維;還有竹炭纖維、竹纖維、珍珠纖維、牛奶纖維、甲殼素纖維、圣麻(SANGMA)纖維、有機棉、杜邦coolmax 纖維、木棉纖維、銅氨纖維、彩色金屬絲等。總之,凡是市場上正當紅的角,這里都在臺上。
純用或混用這些新型材料制成的春夏季面料,賦予面料以吸濕透氣排汗、親膚、抑菌消炎除臭、防紫外線輻射、防遠紅外線、抗皺易護理、形狀記憶、防靜電等功能,旨在使面料附加值提升。
而就在去年受到業界高度評價的嵌入式紡紗,也有相關面料參評。這種紡紗技術突破了目前紡紗號數的瓶頸,可以實現特細號紗1.46tex、1.17tex 甚至0.97tex 棉紗的生產,在多元原料組合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此外,由緊密紡、氣流紡、賽絡紡、渦流紡、包覆紡、色紡等技術紡紗織造成的面料比比皆是。參評的那塊嵌入式紡紗技術織造的面料采用羊毛50%、桑蠶絲40%、有機棉10%,雙面組織,防粘色及輕柔整理、抗菌防紫外。它反映出一塊創新面料的設計已不單獨是某個工序出新,而是從原料的配比、紡紗技術、織造手法直至染色后整理綜合運籌。
在織造方面除多臂、提花外,復雜雙層組織雙層織造、三層袋織造技術也用到不少。而染整方面,環保染料、環保助劑、環保工藝屢見不鮮。而且少有用一種處理技術,都是三、四種甚至五、六技術一起上。比如一塊面料上有拒水、數碼印花、軋花、輕壓光四種整理;另一塊面料同時做了柔軟整理、砂洗整理、增重整理和抗皺整理。還有一塊面料先經過色織,再罩染一層黑色,然后局部運用牛仔布的水洗方法,將隱藏于黑色中的條格洗露出來,外觀效果別具一格。
為什么讓評委心動的面料區區可數?
然而可惜的是,這些在技術和工藝上頗具匠心的面料,在評委的眼中卻少有亮點。難博贊許的首要原因是色彩。因為從服裝銷售的角度而言,首先吸引消費者的是顏色,其次是服裝造型,最后才是服裝材質和工藝問題,如果面料的色彩不打眼,就會大大削弱顧客的關注度,沒有市場,再好面料也沒有生命力。
由于是春夏季面料的評審,評委們希望看見一些優雅而明亮的色彩,但許多面料在色彩的純度上把握不當。要么是灰色的比例過大,顯得澀滯不透亮,要么是灰色的比例過小,顯得過于華麗與耀眼。也正是由于評委們普遍認為沒有特別突出的面料色彩,因此,本屆最佳色彩應用獎空缺。
難博贊許的另一個原因是面料緊跟世界的時尚的最終效果,還是流于模仿。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最多只是一種翻樣創新。記得在品評最佳色彩應用獎時,有評委很喜歡三塊一個系列的彩條針織面料,另一個評委說,我看過某某品牌做過這種面料的服裝,它的面料是來樣加工,可能在某某廠仿樣,一查送樣廠家,果
然是那個廠。從這個插曲上,我一方面感嘆評委們的眼力和市場敏銳度,另一方面也體會到評委們為什么會對這些面料少有感動。這類跟風式的面料創新,常常很難領會到別人的創意精髓,卻常常遺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