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1月22日訊 如果說,男裝品牌是泉州服裝界的一張王牌名片,那么,泉州市眾多男裝代工企業則是成就王牌功不可沒的支持者。
盡管有著“功臣”之稱,代工企業依舊避免不了時代淘洗的危機:訂單縮減,利潤微薄,長期以代工為生的男裝企業們難以承受產業格局的變革之痛,遭遇這場轉型的“滑鐵盧”。
“代工企業轉型”“構建自主品牌”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盤點泉州市代工男裝的實力,足以令業界引以為豪:絕大多數代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工人的工藝技術等生產環節水平均已達到品牌檔次。
加工質量方面的先聲奪人之勢也為代工企業的轉型提升了不少信心指數。業界認為,這類已具備一定規模、資金實力與研發能力的代工企業能否絕處逢生,取決于他們如何建立新銷售渠道。
“建立銷售渠道可以說是一項砸金工程,代工企業的純加工利潤在20%?35%之間,就算積累多年,也沒有多少企業能撐得住這種廣布渠道的成本開支。”石獅市一服裝代工企業的王經理坦言,不做品牌的男裝企業,產品的附加值日漸微薄,但打造品牌并非朝夕之事,渠道建設中的成本壓力是造牌最大的瓶頸。
協會:繞彎轉向代“經營”
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代工企業出路日趨狹窄,緣于整體議價權缺失。但是,也有協會專家認為做不成自有品牌的代工企業,不妨繞個彎經營第三方“品牌服務”。
據介紹,在廣州,有一些代工企業致力于“為品牌量身定做最優質的服務”,即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已超出單純的代工范圍,他們為欲打造品牌的企業推出一系列計劃,其中包括市場調查、產品設計、研發、銷售渠道建立,甚至產品的促銷等方面。“這種代工模式適用于海外品牌,通過為海外二三線品牌做貼牌,在充分積累經驗和資金后,企業可以反過來收購海外的品牌,再投放到國內。”
專家:主打項目要過硬
造牌也好,走第三方服務也好,代工企業終究離不開研發拓展。“沒有主打產品和獨特營銷模式的企業是難以保持暢銷熱度的。”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蘇朝暉教授認為,僅依靠模仿品牌企業的款式生產及營銷模式,很難在現有市場立足。創品牌是項系統工程,需要打組合拳,除了做廣告、做宣傳,更重要的是產品及服務本身要過硬,這才能夠在廣告宣傳的拉動下,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自主品牌并非唯一生存之道
縱觀泉州鞋服界,從家喻戶曉的大品牌到二三線的牌子都有其存在的市場意義;同理,走終端營銷路線的企業和專做代工的企業照樣也有其不同的客戶需求群體。
事實上,泉州市不少代工企業對品牌概念有著這樣的誤區:打品牌就是開專賣店、貼上自己的牌子大做宣傳。或許,我們應該理性地認識到,做自主品牌并不是代工企業唯一的生存之道,畢竟想把所有的“泉州制造”都變為“泉州品牌”是不符合現狀的。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與其動輒砸下重金修飾品牌,不如專注于做代工行業的龍頭。若能從全國數以萬計的“代工群”脫穎而出,不也是一種成功?當前,代工已不再是簡單的意義上的“來料打死工”,它的發展模式已逐漸從簡單的OEM模式升級為加工設計并重的ODM模式,而泉州代工企業們大可以用設計、生產、營銷等多元化的服務吸引客戶。只有擁有高端的研發能力和精良的生產能力,代工企業才能在與品牌企業合作博弈時,獲得更高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