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力沖擊下,中國紡織業嚴重受挫:出口市場增速全面轉入負值,國內市場雖有增長,但產品過剩的局面卻空前嚴峻。在此背景下,中國紡織業如何尋求市場突破?12月11日在北京舉辦的“2009中國紡織創新年會”,給我們描繪了紡織行業的兩個著力點:提高中國時尚話語權,引入新型商業模式。
“時尚話語權”應列入“國家戰略”
從十四五世紀開始,時尚中心就從來未遠離過歐美地區,上世紀中后期,美國以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成衣,打破了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格局。與此同時,日本時尚業兀然崛起,具有東方民族風韻的時裝風格受到西方的青睞,東京時裝周的創辦使之成為新興的世界時尚之都。而作為世界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曾經領先國際的中國紡織業,能否再造新的輝煌歷史?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提出“我們的機會來了”。他說,中國紡織服裝在全球紡織品市場上的份額已經超過30%。很多品牌企業成長很快,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各種優勢資源開始向優勢企業集中。數據顯示,2003年銷售額3億元以上的企業占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2%,而2008年是3%;5億元以上的企業這組數字分別是0.9%和1.5%。
中國流行色協會會長梁勇也認為,整個世界時尚業正在從西方中心東移,中日韓的力量成長很快,打破了以前歐美獨大的局面。
國際著名營銷專家米爾頓·科特勒曾經指出:“在每個基礎市場的背后,都有一個品牌的原產國。原產國必須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力量去支持該國的企業和品牌。國家品牌的力量可能是該國的財務實力、吸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教育、國家修養和歷史。”
因此,把時尚話語權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不但是當前產業發展的自身需求,也是中國時尚走向國際的歷史機遇。
新型商業模式重在“產業鏈集成”
如果要盤點2009年的行業創新關鍵詞,產業鏈集成創新會列入前項。為什么業界如此關注產業鏈集成創新,這首先跟產業面臨的挑戰有關,一個是宏觀調控政策帶來的壓力,另外一個是成本劇增,包括勞動力等勞動要素成本上升,都給產業造成了很大的挑戰。也就是說,還是按照以前的單打獨斗,一招鮮吃遍天的粗放模式已經是舉步維艱了,紡織產業正由過去的成本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要在國際供應鏈中占有一席之地,需突破過去著重于成本比較優勢和規模擴張的做法,要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質量體系,為產業集成創造條件。基于產業鏈的集成式創新可以說是必由之路。行業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創新集成度特征日趨明顯,向產業鏈集成創新要利潤正成為新商業法則。
中國的紡織業是眾多行門類中最適合產業鏈集成創新的行業之一,紡織工業的總體特點是:產業鏈長,從原料到最終消費市場;企業集中度低,99%以上是中小企業;紡織經濟中,集群經濟已占到70%以上,大量中小企業集中在以縣、鎮區域經濟為主的地區。因此,中國紡織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必須依托于我們的紡織產業鏈。
產業鏈的集成創新是全過程的。在企業內部,需要通過產業鏈的整合,形成對客戶的服務和對產品的競爭,特別是對整個服務業市場客戶的需求有很好的滿足。在企業之間,要形成跨企業、跨區域的集成創新。比如美特斯·邦威先后與廣東、上海等地200多家服裝加工廠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年產系列休閑服5000多萬件的強大產能為美特斯·邦威定牌生產,自己則把精力放在經營品牌上。但目前,這種企業外包模式在我國紡織業界還處于初級階段。
另外,產業鏈集成創新必須緊緊依托于行業力量,充分發揮產業服務的作用。產業服務的興起和發展是創新時尚商業模式的必要條件,要實現紡織產業的整體振興,改變目前行業自主創新和管理能力薄弱的狀況,必須加強行業的整體引導,重點加強行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從信息化、質量管理、社會責任、產品創新、品牌和營銷等多角度為廣大企業提供公共服務。
為加強行業引導、促進企業聯手推進創新工作,據悉,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指導和相關機構的組織下,本屆創新年會將成立“中國紡織服裝時尚聯盟”。該時尚聯盟將設定“時尚聯盟”的準入門檻,吸引優勢品牌和企業參與,時尚的先鋒性和扎實的市場性并重,囊括上游產業鏈上的所有優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