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尚在中國服裝界可能并沒有一呼百應的品牌效應,朱立華這個名字在國內也并沒有鑲嵌太多的耀眼光環。但是在歐洲、在美國、在日本……朱立華用迪尚旗下與外圍的近千家工廠塑造著快速資本積累的企業實力,游走在具備百年服裝歷史沉淀的國家里,敏銳、狡黠收購著一個又一個的國際品牌,改寫著一個又一個的企業法人的姓名。當國內外貿企業倉促轉型,將內銷品牌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朱立華卻又盯準了中國的工裝市場……
記者:請談談您最近的收購進程。
朱立華:我們已經在日本注冊公司,4月份正式開業。同時在德國也準備收購一個設計公司,基本合作意向都簽完了。在韓國、英國、法國有幾家知名品牌公司我們也打算進一步洽談和收購,另外有一些正在談判中的收購案還不宜透露。
記者:受金融危機影響,海外眾多服裝企業瀕臨破產,國內眾多企業收購步伐加速,您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朱立華:迪尚集團開展跨國收購,實施的是低成本擴張策略,在集團實力范圍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記者:據了解,為完成這一輪的收購計劃,迪尚集團在美、日、韓、德、法等 1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公司和辦事處,6個分公司,是么?
朱立華:資金應該是迪尚的最大優勢,資金籌備非常充分。
記者:在已經收購的品牌中有無出現更換老板后水土不服的現象?
朱立華:我們遵循一個原則就不會出現你所說的結果,那就是人才本土化,所有我們旗下的海外公司都啟用當地人來管理和操作,一方面不會導致公司管理風格變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融合品牌的原有特色。雖然在溝通上會有思維和觀點的不同,但是具體的公司的業務我們不會管得那么細致。
譬如在英國,每個周六日都要放假,中國有些城市也一樣,尊重他們的習慣,他們也會遵守我們的規則。
記者:您對于國外的公司在發展方向規劃上有怎樣的經驗?
朱立華:其實對于集團內部的每個事業組所負責的的項目我并不參與,該加班還是該教育都是管理者的事情,我認為這些細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集團很重視員工對于高層理念的貫徹和他們捕捉時尚的能力。在海外,我們公司是大股東,規則肯定是由中方來制定,在這之前如何確保小股東的利益是核心,只要平衡好利益關系,一切就會進展的很輕松。
自此,朱立華成了包括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法國人的老板。
記者:迪尚經過這幾年的累積,堪稱中國最具實力的服裝品牌集團,在中國又有怎樣的品牌培育計劃?
朱立華:培育自己的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貿然行動必然是死路一條,為了確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實,目前集團的主要任務是完成收購和代理身份的轉換,在這些優秀的國際品牌的操作過程中,學習和積累自己做品牌的經驗,同時也要借助國際設計團隊的力量來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有全球化的品牌才是我想要的。
記者:是否會想到過通過賽事實現設計人才的儲備,用以打造國內的服裝品牌團隊?
朱立華:如果用迪尚品牌在中國服裝市場打天下是很難的,中國品牌市場沒有很高的知名度,消費者對外國品牌懷有盲目的崇拜,所以做一個本土品牌帝國的時代還有些距離。但是通加快收購國外的品牌速度,當我們成為國際品牌的老板時,我們的自信心也隨之增長。
同歐洲人、美國人、日本人一開始對待中國服裝企業的態度相比,隨著中國品牌的實力膨脹,整體水平的發展,他們現在對待我們的態度有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里,除了平等,還多了一份崇敬。因為在中國有這樣實力的集團,對于歐美近乎飽和的市場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朱立華認為,一口氣吃不成胖子,做品牌的心態要急,但是步子要適當放緩……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設計水平?
朱立華:說實話,我之前對中國的設計水平一直沒有太大的信心,但是通過迪尚贊助的迪尚服裝設計師的大賽來看,很多設計師的水平還是超出我意料的,除了消費者對設計師在認可度上和國外設計師之間有很大差距外,設計的水平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記者:如何給這些有潛力的設計師一些指導性的建議?
朱立華:我覺得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就只有一個,有市場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有龐大客戶群的設計師才是高水平的設計師。
記者:那接下來您的品牌戰略除了打造具有國際市場份額的品牌外,還有什么規劃?
朱立華:工裝市場是我們接下來的目標,因為迪尚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快速反應的物流能力,以及已經完整的置業和地產項目,所以工裝行業的利潤其實是大有可為的。
通過朱立華的描述,迪尚的下一個目標瞄準的就是中國的工裝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