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9月29日訊 我們一直關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周遭的變化,當把這種變化具體落到時尚這個話題,我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譬如近幾年十分流行的雙排扣大衣,竟來自上個世紀50年代列寧裝的翻版;而從街拍網站看到王菲穿的工裝背帶褲,無非就是五六十年前的工人裝;今年大熱的波點,我們的媽媽早就在年輕時“顯擺”過了……這樣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海魂衫、回力牌球鞋、喇叭褲、健美褲等昔日流行元素在今天的時尚里悉數登場,讓人亂花漸欲迷人眼。幸好,時尚界對此定義了一個貼切的詞:復古。
時尚的這種戲劇性變化,使得流行變成一種不可捉摸的東西,而今天對裝飾自己身體越來越自信的女性形象也變得清晰可辨。
適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讓我們一起探究時尚華麗外表深處的歷史淵源,即使時光飛逝,也無法忽視那些承載著日常生活的時尚記憶。
50年代小西裝vs今朝潮流黑西裝
50年代(1949-1959)
穿列寧裝的女人最時髦
流行元素:列寧裝、中山裝、布拉吉、改良碎花旗袍
芮雪穿著太奶奶傳下來的絲緞小夾襖,幾代的傳承有著說不盡的故事
50年代的黑色小西裝和現在竟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穿法不同而已
興許是剛解放的緣故,當時舉國上下的婦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裝,經過改良的碎花旗袍算是一種銜接,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失優雅。這種樣式比較簡單的旗袍流行了沒幾年,就被藍色或者灰色的列寧裝取代了。
當時,朝氣蓬勃的剛健形象成了服飾主流,這種形象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近幾年時尚界倡導的中性風。諸如干部裝、中山裝、列寧裝成為那時的新時尚。我媽說,那個年代,每個女人都夢想擁有一件雙排扣列寧裝。而列寧裝搭配白襯衫和長西褲,再甩兩條大辮子,倘若這樣一身打扮走在大街上,回頭率一定是百分之百。
布拉吉的流行則和蘇聯有關,50年代,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多是蘇聯畫報和電影,那里面人物的著裝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中國大眾。布拉吉的款式非常簡單:泡泡短袖、泡泡褶皺與圓領連身衣相連,后系腰帶。
60年代工人裝
60年代(1959-1969)
每個年輕人 都想搞一套綠色軍裝穿
流行元素:青年裝、綠色軍裝、工裝背帶褲、海魂衫
解放后,進駐各個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裝。這樣的裝束其實就是老解放區干部的打扮:洗得發白的灰色四兜棉布中山裝。到了60年代,中山裝流行至大江南北,逐漸演變成青年裝、學生裝、軍便裝等中山裝系列。
60年代流行的工人裝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并不是把美穿在身上,而是把革命、熱情和理想這樣一些簡單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人人參加勞動,人人以勞動為榮,因而需要耐磨耐臟的日常服裝,工裝背帶褲大肆流行開來。
60年代的海魂衫到今天成了潮流標志
步入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輕人和孩子們幾乎都穿海魂衫。那種藍白間隔的橫條紋隨處可見。據說藍白相間的海魂衫是各國水兵們的貼身衣著,寓意為浩瀚的大海與藍天。當年,由趙丹主演的電影《海魂》風靡整個中國,趙丹穿的就是海魂衫。
到了60年代后期,中國進入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顯然,軍裝是最時髦、最體現革命化的服裝,年輕人誰都想搞一套綠色軍裝穿,那個時候,女學生們傾向把長辮子剪短,齊刷刷地梳成兩把“小刷子”,戴上軍帽,穿上軍裝,腰扎皮帶,腳蹬解放鞋,渾身散發著“革命”氣質,代表著當時的時尚。
70年代踏腳褲Vs21世紀打底褲
70年代(1969-1979)
人人都有好幾件假領子
流行元素:假領子、上山下鄉裝、回力牌球鞋、喇叭褲
當年,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臟,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于是,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通行起來。時尚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到了21世紀的今天,男女不分的時裝竟成潮流熱點,boyfriend牛仔褲、女人穿男人西裝,男人穿裙子……時尚的輪回是多么不可思議。
保存完好的上山下鄉裝
70年代初,一批批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樣的教導響徹大街小巷,年輕人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那荒蕪的土地。于是,上山下鄉裝應運而生。
假領子在那個年代可謂一項獨特的發明
由于物質匱乏,普通人一年也難得穿上兩件新衣服,貧困時代的創造性發明――假領子來了,假領子又稱“節約領”,其實就是簡縮版襯衫,除了領子之外,還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兩個布帶套住臂膀,以防假領子“向上”.人們穿上假領子之后,外面再套上毛衣或者外套,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人也顯得精神多了。
當時,假領子不僅有各種顏色和花色,在款式上也出現了小方領和大尖領。據了解,當時,最流行的假領子是從上海南京路上買來的“上海貨”,因為上海產的假領子是樹脂領,相當挺括。
而綠色軍裝繼續保持著流行的熱度。
王朔在《動物兇猛》中寫道:“‘文革’時社會秩序大亂,經常看到某帥哥穿著‘回力’神氣地出去了,回來光著腳,鞋讓人扒了。”回力鞋大概十多塊錢一雙,單憑這雙鞋,套用現在的話,就是“酷”.
1976年底,中性服飾的“堅冰”被從廣州流行起的“喇叭褲”之風逐漸融化。雖然“奇裝異服、靡靡之音”仍舊不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但人們的內心開始有了對個性化服飾的追求。到了70年代末期,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下,花襯衫、太陽鏡、四喇叭收錄機成為了大中城市里一道別致的風景。
70年代最重要的時尚事件是法國時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應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一場服裝表演。那是1979年春天,當時大家不敢直截了當地稱之為“時裝表演”,而稱為“服裝觀摩會”.參加觀摩會的僅限于外貿界與服裝界的官員和技術人員,還必須通過審查。據說當音樂響起時,臺上外國模特身著的多姿多彩的時裝和臺下一片“灰黑藍”形成了強烈對比,那種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電影《廬山戀》紅遍大江南北,電影主要敘述兩個年輕人談戀愛的故事,這樣前衛的題材在當時剛解禁的中國引起了轟動。不過,《廬山戀》里換了38套“奇裝異服”的張瑜成了當時的偶像。
80年代(1979-1989)
“紅裙子”成為當年的時尚風向標
流行元素:牛仔褲、運動服、羊毛衫、健美褲、紅裙子
這似乎是一個信號,中國人開始以極快的速度追趕世界潮流,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牛仔褲、超短裙……服裝時尚潮流中涌現出一個個新名詞。借著轉口貿易、貼牌加工等途徑,廣東的紡織服裝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也是借著這樣一個機會,廣州將香港的服裝潮流傳到了內地。
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大受追捧,銀幕上的“紅裙子”成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時尚的標志。
1982年,出現了黑色緊身踏腳褲,這可以看做是風氣大開的一種標志。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色彩鮮艷的運動裝迅速開始流行。
80年代的時裝
到了80年代中后期,服裝流行加快,這時候女性服飾開始向時裝化變化。當年的服裝始終強調合體廊形線和腰線,通常采用輕薄和半透明的絲綢等材料。
緊身踏腳褲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踏腳褲”經過改良之后變成“健美褲”,這種以黑色為主,帶著很大的彈性的健美褲幾乎人人都有幾條,有意思的是,健美褲到了今天,演化成都市女人人手一條的Legging(打底褲)。
到了今天,男女不分的時裝竟成潮流熱點。
90年代(1989-1999)
所有的女人一夜之間長高
流行元素:蘿卜褲、文化衫、松糕鞋、迷你裙
時尚和電影的關系密不可分,當年的電影《霹靂舞》風靡全中國,健美褲繼續流行,蘿卜褲、寬肩膀、厚墊肩,這些與國際接軌的產物,在90年代中期理所當然地傳到中國。
文化衫的風靡和王朔的痞子氣開始流行有關,連帶印有被稱為不健康文字的T恤衫也被炒熱,人們在衣服上肆意表達自己的情緒。
1993年,所有的女人一夜之間長高了,原來,既有高度、又很舒適的松糕鞋成為當時的時尚元素。
1995年,年輕人開始把裙子改短,迷你風逐漸露出了苗頭。
1997年,H.O.T組合席卷全亞洲,韓風一夜吹起,滿大街都是穿著調襠的闊褲子、染著金發耍酷的年輕人。之后哈韓的風潮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末。
中國元素大熱
新世紀(1999-2009)
中國風、街拍、混搭
進入新世紀,值得說的事情太多了。國際品牌時裝陸續進入中國市場,范思哲、路易?威登、香奈兒、迪奧……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獲得各類時尚資訊。
東方風韻
一方面,中國元素大行其道,中國的絲綢、瓷器、茶文化曾經在歐洲風靡數百年,歐洲設計師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運用中國元素,直到今天,中國元素仍然是時裝周發布會期間最搶眼的文化符號。在2009巴黎時裝周上,Dior高級定制青花瓷系禮服秀就體現了中國元素的滲透力量。
另一方面,張肇達、謝鋒、邱昊這些中國本土的設計師紛紛登上國際時裝周;在國際T臺上越來越多的有色人種超模中,異軍突起的是“中國面孔”,所有這些都展現著來自中國的時尚力量。
同時,街拍網站大為盛行,街拍最早源于國外的時尚雜志,除了及時介紹各大秀場上的新裝發布,還要傳遞來自民間的流行信息以及街頭潮人的混搭樂趣,于是所謂“街頭秀”就應運而生。
這一切表明,中國的時尚力量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