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9月25日訊 上海是一個近代迅速崛起的國際化都市,它帶有國際化、兼容性的城市特點,自開埠百年來,一直成為中國公認的消費中心。
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上海憑借其優勢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經濟基礎,奠定了它在中國不可替代的地位,始終保持著中國知名的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一直是全國聞名的商業中心,它的影響力以沿海為中心呈輻射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上海婦女服飾流行研究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而且還是當今上海某些品牌服裝設計的靈感源泉。20世紀80年代上海婦女服飾流行在現代中國服飾史和上海地方史研究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它對當時全國婦女服飾有著很大的影響并且已經具有國外服飾流行的演變特征。本文以“20世紀80年代上海婦女服飾流行”為題進行討論、分析,目的是為了揭示20世紀80年代上海婦女服飾流行的整體風貌、流行演變、影響因素以及對當今天上海品牌服裝設計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上海保持全國婦女服飾流行中心的地位
上海婦女服飾流行歷經20世紀60、70年代的相對低調時期,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上海婦女服飾流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接受國外服飾流行的影響以外,一直延續上海固有的衣飾傳統,如精致、時髦、做工精良、注重服裝的細節以及服飾匹配等特征,并且具有更多的流行性、趨變性。發達的商業、新聞、電影、廣播為上海婦女服飾流行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上海的婦女服飾成為全國流行的模板,左右著外地城市婦女服飾變化。整個20世紀80年代,為滿足全國女性對上海時裝的需求,幾乎每年都在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推出上海時裝展銷會。雖然存在廣州、深圳等新興服飾商業城市的沖擊,但上海依舊是全國聞名的服飾流行中心,引導全國婦女服飾流行。
20世紀80年代不同時期上海婦女服飾流行風貌
20世紀80年代不同時期的流行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上海婦女服飾流行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80年一1983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前后國家政策浮動性的影響,“奇裝異服”關系到個人的政治前途、職業生涯,上海的女性謹慎地對待服飾穿著。這段時期,上海婦女服飾流行年度變化不大,沒有出現夸張的廓形,服裝以細節變化為主。第二階段:1984年一1985年中國正處與建國35周年,中央下達指示讓群眾穿著更美一些,上海市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市婦聯主任在《文匯報》上撰文“用服裝美化人民生活”,干部要帶頭講究穿著,鼓勵人民群眾穿著更漂亮一些。這一階段服裝的廓形、細節出現一些較大的變化,如服裝廓形“V”型出現,“蝙蝠袖”開始流行,整體著裝出現女裝男性化傾向。第三階段:1986年、1987年上海處于更加開放時期,一些夸張的服裝廓形“V”型流行,上長下短服裝匹配形式成為流行主體,服裝的衣長、胸圍與身體對比強烈。第四階段:1988年、1989年上海進入改革開放后的十周年,服飾流行周期逐漸縮短,夸張的廓形逐漸收斂,女性化廓形“X”、“A”型流行。
1980年一1983年上海婦女服飾流行突出細節化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一1983年,上海婦女服飾流行年度變化不大,受國外服飾流行影響較小,但內衣外穿化、時裝化的國外服飾穿著理念已經影響上海婦女的著裝,這個階段外地服飾對上海婦女影響較少,上海領先于各地成為當時全國服飾流行中心。受經濟地位、消費能力等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1980年一1983年上海婦女服裝流行的季節性差距比較大,春夏季服裝款式變化大,秋冬季服裝款式變化小。總體而言,上海婦女服飾流行基本上保持上衣下裙、上衣下褲或上下連體的基本著裝形式,也出現改良的中式服裝的流行,但并非主流服飾。
上海婦女服飾仍保持講究精細做工、款式新穎的特點,服飾風格主題簡潔、樸實,服裝的長度設定基本在臀圍線、膝圍線位置。服裝流行廓形以“H”、“X”型為主,主要借助收腰、開刀、緊身、鑲拼來實現服裝的廓形。服裝款式講究細節處理,在領型、袖型、門襟造型、裙片的造型等方面出現一些細節變化。
襯衫、絲綢繡衣、馬甲、針織服裝、羊毛衫、套裝、兩用衫、滑雪衫、中式棉襖、大衣、毛皮服裝、裙子、褲子與裙褲等成為主要的服裝流行品類。一些注重服裝的匹配、講究整體性的服裝成為流行款式,如套裝組合;馬甲套裝組合;牛仔褲匹配夾克衫;連衣裙組合;襯衣匹配無袖連衣裙;半裙匹配短袖襯衫。
上海女性素來以穿著時髦而聞名國內外,在服飾的流行過程中,時髦群體扮演著流行先導的角色,一些劇團的女演員、戲劇學院的女學生、電影制片廠的演員以及其他從事演藝事業的女性構成演藝圈中的時髦群體,由于從事職業的特殊性,尤其是出國交流的機會多,易于接觸國外的流行信息,與國內女性相比,演員服飾裝扮超前。1980年上海服裝公司組建國內第一支模特隊,主要是介紹公司的產品,此后,其他服裝公司也相繼組建模特隊,最初的模特被稱為“服裝演員”,由于自身條件并且最先接觸流行信息,服飾裝扮始終處于超前地位。少部分工薪階層的女性也屬時髦群體,同時文化革命后補發工資或擁有海外關系的部分女性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購買流行服飾,也成為時髦群體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