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9月14日訊 建國初期,中國人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處處以蘇聯模式為仿效對象,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處處受到了蘇聯“老大哥”的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使中國人在意識形態上更加抵觸西方文化而傾向于以蘇聯為首的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當時的中國女性服裝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還兼具表達政治傾向和社會主義國際陣容之間牢不可破的友誼的意識形態使命,具有極為強烈的俄羅斯色彩和革命性。
關鍵詞:
列寧裝
列寧裝的主要特點是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做套列寧裝,留著結婚穿”是當時年輕人的流行說法。列寧裝在年輕的新中國流行,除了表明當時中國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還因為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此外,它附加的腰帶的緊束功能有助于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布拉吉
當時的中國女性服裝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還兼具表達政治傾向和社會主義國際陣容之間牢不可破的友誼的意識形態使命。布拉吉是俄語連衣裙的音譯,款式極其簡單:寬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皺裙,簡單的圓領,腰際系―條布帶。但由于布拉吉寬松肥大,布料顏色花樣比較單調(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條紋),質料粗糙,對女性風采的體現有限。
“第一位”
新中國解放之后,婦女地位得到極大提高,那個年代的最受推崇和崇拜的女性是突破傳統的封建觀念,出現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領域的“第一個”:如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君、第一個女火車司機田桂英等等。
《喀秋莎》
這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一首著名歌曲,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其他蘇聯歌曲一樣,成為當時中國年輕人最喜愛的流行歌曲,與此相映成趣的是,當時的中國青年學生也以起一個蘇聯名字為時尚,如今已經六七十歲的老人中,很多人當年都曾經有過一個俄羅斯化的名字,比如卡佳、柳芭、謝廖沙等。
年代回首:耐人尋味的是,半個多世紀之后的今天,那個年代的人依然愿意用純真、熱情這樣美好的字眼來形容50年代那種缺乏色彩的簡單。那一代年輕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裝飾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設、革命、熱情和理想這樣一些簡單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那個年代,是大多數中國人與共產主義的美好理想之間甜蜜而美好的初戀時期,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愿意用贊美和懷念的筆觸來記述那時候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