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7月23日訊 受金融危機影響,日本服裝消費市場陷入低迷。小島營銷咨詢公司針對日本全國購物中心商戶開展的一項調查表明,今年2月至4月日本各類服裝消費普遍比上年下降了10%以上,創造了自該機構開始調查以來的歷史新低。如何在短期內走出低迷成為服裝生產銷售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春季商戰結果慘淡
2009年春季服裝銷售正值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開始產生影響之時,因此形勢比2008秋冬商戰更為嚴峻。同期百貨店女裝銷售額僅為上年的84.9%,男裝則為81.7%。此外,女裝、男裝品牌專賣店的銷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4%和10%,是小島營銷咨詢公司開展統計以來最差的結果。
如果說3月正是服裝銷售淡季,導致銷售額出現滑坡還情有可原,但進入4月后百貨店、購物中心在開展多種促銷活動之后銷售業績仍未見起色,進入5月后雖然下滑速度有所放緩,導致庫存增加,服裝企業不得不從6月開始進行促銷,比往年提前了1周以上。雖然從整體上看,日本經濟已經出現回暖的征兆,但深陷降價潮影響的服裝零售業似乎仍在冰天雪地中掙扎。
女裝暢銷品牌銳減
調查表明,去年冬季暢銷女裝品牌從同年秋季的56個減少到26個。到了今年春季,26個暢銷女裝品牌中有19個掉隊,加上新入圍的7個品牌,暢銷女裝品牌總數僅為可憐的14個。也就是說,半年內暢銷女裝品牌的總數減少了四分之三。以WORKING GIRL公司為例,該公司女裝品牌中僅有“Coast Character”品牌連續入圍暢銷品牌,其他品牌的銷售額均下降了10%以上。
從分布上看,面向各類目標顧客群體的品牌銷量均有所下滑,職業女裝品牌和性感系列女裝品牌的降幅更加明顯。奢侈品牌女裝銷售可以說已經降到谷底,因此2009春季銷售額僅比2008冬季下降0.2%。而2009春季奢侈品牌日用品的銷售額僅為上年同期的80.9%,比冬季進一步下滑了2.3個百分點。
從分類上看,入圍暢銷品牌排行榜的女裝品牌新陳代謝明顯加快。以性感系列品牌為例,2009年春季有可可魯魯、布魯蒙布魯、斯派依拉戈爾等3個品牌進入排行榜,而“吉爾菲”等5個品牌則跌出了暢銷品牌排行榜。
由于暢銷女裝品牌總量急劇減少,一些渠道甚至不再擁有暢銷品牌。去年冬季,有3個面向精品屋的女裝品牌入圍暢銷品牌,而到了2009春季僅剩下一顆“獨苗”。生產零售型(SPA)企業女裝品牌中,原有3個暢銷品牌全軍覆沒,所幸Flash Report品牌重新入圍,為SPA業界挽回了一點顏面。
男裝銷售跌入谷底
男裝品牌中,2009年春季除生產零售型品牌、面向精品屋品牌的銷售額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9.3%、9%,降幅低于10%以外,其他類型品牌的銷售額均下降了10%以上。其中,青年男裝品牌、中青年男裝品牌的銷售額降幅更加明顯。2008年冬季的6個暢銷男裝品牌中有4個掉隊,加上新入圍的1個,總數減少了一半。而2008年冬季榜上有名的3個青年男裝品牌全部掉隊,與男運動裝、中青年男裝品牌一樣,成為“暢銷品牌零入圍”的門類之一。
從店鋪類型上看,百貨店仍然沒有出現暢銷男裝品牌。而生產零售型品牌中,除Uniqlo品牌延續了良好的銷售形勢外,Flash Report品牌也進入了暢銷品牌行列。面向精品屋的品牌中,Nano Universe品牌表現優異,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
低價位服裝的第二輪沖擊波
2008年秋天,H&M品牌進入日本市場,刮起了“低價位服裝的旋風”。今年4月,同樣以低價位著稱的Forever品牌登陸日本列島,而日本國內的Uniqlo、Jiyu等生產零售型企業不甘示弱,低價位服裝的第二輪沖擊波正在形成。如果到原宿看看就不難發現,Forever品牌的黃色購物袋隨處可見。日本服裝市場上,以Uniqlo為代表的低價位服裝一枝獨秀,而以銷售高檔服裝為特色的百貨店則繼續著門可羅雀的狀態。
受低價位服裝的沖擊,澀谷109等銷售低價位時裝的渠道也失去了以往的人氣。盡管澀谷地區的一些服裝商廈采取了各種促銷手段,仍然未能阻止客流流向低價位服裝店集中的原宿地區。日本服裝零售業流行一種說法:“服裝、服飾的價格常識已經不復存在。”然而,低價位服裝的沖擊并沒有結束,三永國際、弗蘭德爾等企業正在實施超低價位商品策劃,產品將在今年秋季到明年春季之間投放市場。可以想象,國外低價位服裝的涌入、日本服裝企業的低價位商品開發勢必導致服裝單價的進一步下降。屆時,以銷售高價服裝為特點的百貨店不得不面臨生存危機。
百貨店品牌壽終正寢
今年11月,大丸百貨公司將降低商戶入駐門檻,大量引進以精品屋、車站商廈為主要渠道的服裝品牌。事實上,筆者曾多次撰文指出:百貨店的食品賣場已經通過錄用合同制員工等手段降低了成本,形成了不遜于車站商廈食品賣場的競爭力,服裝賣場同樣可以做到。這向外界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百貨店也在尋找突破口!
如果百貨店大量引進原本面向精品屋、車站商廈的品牌,勢必導致面向百貨店的服裝品牌的“相對價格”進一步提高。這樣,百貨店不得不依靠“加大會員折扣”的辦法來留住顧客。屆時,百貨店的會員折扣率恐怕要從現在的5%躍升至20%左右。換句話說,百貨店的生存模式恐怕只有一個:引進精品屋品牌、車站商廈品牌留住顧客,現有百貨店品牌則通過會員折扣的形式降低價格。
目前,面向精品屋、車站商廈的品牌服裝銷售收入中,進貨成本約為35%至40%,入場費約占14%至18%;而百貨店品牌服裝中,進貨成本約為20%至25%,入場費占到了34%至40%。可以說,不同服裝品牌的價格與價值一目了然。如何彌補價值與價格的差距,百貨店的回答是“引進精品屋品牌、百貨店品牌打折”。因此,百貨店品牌正在走向消亡。以百貨店為主要渠道的服裝企業有必要開發面向購物中心、精品屋的服裝品牌,為百貨店品牌的消亡做好準備。而當服裝企業與百貨店漸行漸遠之時,也就意味著百貨店不得不改變商業模式。從單純的代銷、收取場租的商業模式回到明治時期的“勸業工場”,通過采購人員的努力保證商品的鮮度和周轉率。只有這樣,才能恢復百貨店本來的魅力,重新贏得消費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