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3月24日訊 盡管我國女裝業產量、內銷、出口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其發展方式正在受到越來越深刻的自我質疑,面臨越來越緊迫的變革超越。
2004年,我國女裝業在面對重重壓力的情況下總量增長勢頭不減:1~8月份全國大型零售企業銷售女裝4299萬件,同比增長16.5%;出口的14種梭織女裝的數量為28.9億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3%,金額為9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國女裝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一些突出矛盾。
第一,我國女裝業產量不低,品種、花色、款式也很多,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管理等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以承接國際上任何名牌女裝的加工制作,可是,目前國內女裝高端市場幾乎全部被國外品牌占領,能走出“國門”的中國女裝品牌很少。
第二,在女裝產品中,內衣(主要指文胸)生產的集中度較高,且愛慕、安莉芳、曼妮芬、古今等一批品牌在全國重點百貨商場中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鹽步的內衣、潮州的晚禮服在全國已頗具影響力;近年來,深圳、杭州、虎門的女裝也已蔚為大觀并各有特色……但我國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服裝產業集聚地中,女裝業相應分散而弱小。我國女裝產品生產的集中度一直較男裝產品低,且品牌穩定性差、生命周期短。
第三,女裝要求設計新穎、技術含量高、實效性強,決定了生產企業的生產方式具有批量小、品種多、開發快的特點。但我國女裝業一些企業工藝技術及設備還較為落后;面輔料的配套跟不上服裝業發展,生產高檔產品的面料依賴進口等問題依然存在;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在設計理念與品牌文化層面上還有一定差距,設計力量還相對薄弱。
第四,企業間的產品質量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女裝企業的產品質量仍不穩定。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對10個省市的77家企業的77種女裝產品質量抽查的情況來看,產品抽樣合格率僅為70%。
第五,我國女裝業的供應結構主要有經營出口加工訂單貿易、內銷產品的貼牌加工、自有品牌的生產經營三個主要類型。出口加工類企業一般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其生產經營活動容易受國際政治局勢和經濟環境的影響。
在參觀虎門服交會期間,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最關注的是品牌企業的知識構成和經營模式,最多談到的是“品牌”問題,最高興的是看到展會反映出的文化氛圍和時尚理念,最贊揚的是這里企業“創品牌的勁頭很足”。他在以純2004中國服裝財富論壇上提出,女裝品牌尤其需要圍繞提高文化科技附加值,建立以“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為特征的發展方式。
原國家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中國流行色協會會長王曾敬在女裝年會上指出:在糧食、鋼材、石油、煤炭、電力等主要關乎國計民生的物資統統漲價的同時,在我國紡織品出口數量繼續增長的同時,女裝與其他大類服裝和許多紡織品單價卻連續多年負增長,這說明市場占有總量的擴大,是用利潤空間的壓縮取得的;與女裝市場日益繁榮的同時,一些經營女裝的企業卻出現虧損或瀕臨虧損,有的虧損甚至達到20%以上……這種現象值得行業引起高度警覺。他強調:過去我們的跟進痕跡太重,長期跟進、模仿、抄襲是不行的。女裝企業尤其應該在營銷方式、國際合作、產權結構轉型、以變應變和制變方面有大的突破,按世界級產業構造自己的發展新模式。
面對存在的問題以及即將到來的后配額時代,根據目前形勢和我國女裝業的發展狀況,女裝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桂華提出,女裝行業組織明年的工作將以“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為重點,大力推動行業樹立科學發展觀,推進女裝名牌戰略,在引導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方面,做好更多實實在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