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2月9日訊 買來新衣服的線頭開了,扣子松了,拉鏈卡住了。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消費者一般會自己動手修補一下,或干脆將就著穿算了,而不會大動干戈地向商家投訴要求退換貨物。
不過英國負責消費者投訴的部門近日表示,似乎現在的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挑剔。英國政府在上周公布的消費者投訴數據顯示,2008年共計接到了1.4萬多個投訴電話,比2007年上升了22%,大部分消費者抱怨的都是一些以往不會認真追究的“小毛病”,難道真的是消費者過于吹毛求疵了嗎?
不要怪我太挑剔
負責消費者投訴事宜的官員謝潑德告:“女性消費者投訴的事情包括:衣服縮水、扣子掉了、線頭開了,衣服掉色,裝飾性的金屬片、小珠子洗洗就沒了、絨衣起球、"防水衣"不防水,甚至還有人說婚紗在還沒正式穿的時候就四分五裂了。”
謝潑德認為經濟危機造成了這種情況。以前女性消費者可以毫無猶豫地扔掉一件便宜的舊衣服,如今荷包不豐的她們希望不管用多少錢買的衣服,都能夠禁得住穿。他說:“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如果消費者買了價廉但物不美的衣物時就會更愛抱怨,如今人們都想著怎么把錢花的更值。”
不過消費者并不認為自己變得越來越挑剔是因為年景兒不好,他們認為是現在的衣服質量大不如前了。32歲的凱莉表示:“最近我買到的不滿意的衣服都數不清了。上周我從topshop(英國一流行女裝品牌)買了一條裙子,當時買的時候沒注意到后背的地方開線了,當天我穿著那條裙子去餐廳吃飯,結果連內衣都走光了。”
追求時尚犧牲品質是原因
英國一個導購雜志在調查了1.4萬個消費者之后,給一些流行的女裝品牌的質量劃分星級,上文提到凱莉買的topshop就被分在了最低級。這份調查報告的作者丹尼斯總結道:“現在的人們買衣服根本不注重衣服質量。”這恰好證實了專家的分析,在回答究竟為什么現今的衣服這么不禁穿時,有專家指出,消費者一味追求將最新潮的設計穿在身上,只求潮流感,而不注重質量,最終造成了目前這種局面。
倫敦時尚學院的學者威廉姆斯指出:“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人們買衣服的數量足足增長了3倍,消費文化更發生了變化。現在人們認為只要我買到手了就行,扔掉也不會覺得可惜,這樣衣服的做工就不是最重要的了。另一方面,人們對待自己的衣服也不如從前那樣細心料理了,現在人們洗衣服的時候連洗滌說明都不看,直接往洗衣機里一扔,然后還怪衣服質量不好不禁穿。”
除了消費文化上的變遷,生活節奏的加快也間接造成了服裝質量下降。當今時代,新聞是24小時滾動的,商場是24小時營業的,這就意味著服裝零售商和制造商也要跟上這種不停歇的腳步,結果廠商就開始模仿、模仿再模仿。即便人們覺得自己穿上了最新潮最與眾不同的衣服,最終還是會淹沒在流水線生產的所謂“時尚”中。
威廉姆斯說,過去設計師會親自到服裝加工廠去,監督衣服的制作過程,并調整自己的設計;過去設計師從接到設計任務到服裝成品上架要3個月時間,如今只需3星期。這邊設計師用電子郵件剛一交出自己的作品,那邊工廠就已經生產出服裝了,想改都來不及。
不想要就趕緊退回去
衣服的質量問題不是消費者能解決的事,但是消費者可以避免因為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如果把衣服買回家,結果發現是殘次品,根據英國相關法律,消費者可以要求商家退款,不過消費者應該出具完整的商標,越早退越好,畢竟法律也沒有規定退款的時限。
其實很多廠家似乎都在和消費者耍心機。他們把本應該直接扔進洗衣機的衣服貼上只能干洗或手洗的標簽,這樣一來就逃避了衣服質量不好的罵名,如果衣服出了問題,他們就可以把責任推給消費者。
理論上消費者有權去要求商家退換貨,但是商家會想盡辦法把責任推給消費者,這樣他們就不用掏錢了。但是衣服質量不合格的真相無法被掩蓋,有一家雜志就做了這樣一項試驗。工作人員把從數個品牌中選出的價錢高低不一、標有可機洗的衣服進行了10次洗滌和熨燙,以考察衣服的質量,試驗結果令人驚訝。下面讓我們看看一些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在這場試驗中的表現:
試驗一:一件GAP的粉色圓領T-恤,9英鎊。
結果:不但脫色而且縮水。
試驗二:一件飾有金屬片的H&M裙子,29.99英鎊。
結果:不但亮片掉的到處都是,而且縮水。
試驗三:煙灰色ZARA褲子,25.9英鎊。
結果:雖然從洗衣機里拿出來時皺的不像樣子,不過經過熨燙后保持了形狀、顏色和大小。
試驗四:FRENCHCONNECTION藍色格子裙,從40英鎊打折到25英鎊。
結果:本來就是超短裙,洗后縮水的厲害,根本蓋不住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