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民間絨繡作品
全球紡織網11月7日訊 絨繡又叫“皇宮繡”,它能充分體現圖案的立體效果,也能再現畫面的特殊韻味,繡品題材廣泛,表現力強。工藝師以不同針法將多種元素逐針配色,交融成無數個彩色顆粒,再將其有序地組合一體,整個畫面視覺柔和,并具有形、色、工、光、平的藝術效果。建平民間絨繡被列入朝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資料記載,在十四世紀的德國農民服裝、壁掛和祭壇用品上就有類似絨繡的針法和圖案,十六世紀后,歐洲的紡織技術有了很大進步,英國歷代皇家貴夫人都會絨繡,從而形成了專業的絨繡生產。后來,外國商人在山東一帶開設了一些企業,組織當地婦女生產絨繡產品。當時清朝的皇帝極其重視這一工藝品種,并多次組織、挑選絨繡特技人員為宮廷繡制地毯、屏風、壁掛等,并封絨繡為“皇宮絨”。
我國的這一藝苑奇葩――皇宮繡,在建平縣民間藝人楊希彬手中傳承光大,其作品多次獲獎。更可喜的是,楊希彬為使這個藝術絕技代代相傳,多年來培訓出絨繡工600余人,制作出絨繡作品近千幅,部分作品已被國內外人士收藏。
楊希彬祖籍山東,祖上曾作過大量的絨繡制品,并以絨繡特技師的身份晉選為同治帝加工制作“皇宮毯”,后移居到建平定居,又把制作絨繡的工藝帶到這里,創建了建平楊氏絨繡。建平楊氏絨繡與中國其他優秀的傳統刺繡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東北特色的工藝美術品種。它是用羊絨線在特制的亞麻網眼上繡制的一種手工藝制品。其所用的絨線纖維長、拉力好,特點是通過自行染色、劈線、拼色等工序,可以展現色調極其豐富的畫面,繡制出色彩變化微妙的形象。由于絨繡所使用的毛線多到難以計數,所以用來繡制色彩豐富的油畫和彩色攝影,包括人物畫和風景畫等絨繡制品。
建平楊氏絨繡以針法繁多、技術精湛而獨樹一幟。在品種上,建平民間絨繡由原來只能生產簡單的民間飾物,發展到今天能繡制各種人物、動物、風景等大型藝術品,形象逼真,色彩濃郁,立體感強,形成了粗獷豪放的“東北派”藝術風格。在工藝上,借鑒中國傳統的刺繡工藝,經過藝術再創造,巧妙地將形、色、神、光相結合,將斜針、十字針、套針、小針、亂針、飄針等幾十種針法融合在一起,絨繡作品藝術感染力強。
據了解,目前,在東北三省范圍內,能繪制絨繡坐標圖紙、掌握全面絨繡藝術技法的僅楊希彬一人。從1997年開始,楊希彬帶領24名繡工,歷時4年零6個月,于2002年初完成了巨幅絨繡壁掛作品《中華魂》。《中華魂》長10米,寬3.8米,共繡12281600針,全部手工繡制,工程之浩大極其罕見。該作品問世后,備受各界人士關注,并于2004年6月獲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品博覽會特等獎、創作獎;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民間工藝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