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9月25日訊 近兩年,受到人民幣升值、配額政策波動、人力資源持續匱乏、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珠海行業遭遇重重困難。探尋前景,沉寂多年的珠海服裝業究竟該從何處突破品牌發展瓶頸?當下是企業聯合起來“抱團取暖”熬過難關,還是指望政府充當“救命稻草”?本地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小服裝企業經營者向記者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品牌經營頗多坎坷
“我們是在苦撐。”一位在珠海闖蕩多年的香港商人阿PAUL嘆道,而他的不少同行已“撐不住了”。他從事了十多年服裝出口貿易,并在斗門擁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正經歷出口一件衣服的利潤下滑到最慘淡的時刻。近一個月前,他仍可慶幸過去及時將主要出口國轉至瑞士等歐洲國家,躲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匯率影響,但如今人民幣對歐元也已破九了。
他依舊認定服裝加工這行總有人得做,但從生存角度考慮,他早在自家工廠生產的牛仔褲上貼上標識,嘗試做自己的品牌,期望獲取更多附加值。但自主培養品牌未必坦途一條。
李女士三年前在珠海創辦羊絨衫品牌“薩多”,最近她還在為保留在吉大某購物廣場內的賣場而努力,據說有外來服裝商打算向商場出更高的鋪位租金。這三年中,她一直用過去七八年中為國內大品牌如“鄂爾多斯”做貼牌加工賺取的利潤,去培養“薩多”的品牌市場。在勞動力與原材料成本上漲環境下,加工利潤日益稀薄,使得繼續需要大筆資金投入的“薩多”處境艱難。
她描述了“品牌”的雙刃劍威力:“薩多”在產品品質上不輸大牌多少,可就是因為品牌沒有培育成熟,知名度不大,銷售時常常只能打四到五折,可“鄂爾多斯”卻能賣出高價位。此外,在本地大型購物商城中如此品牌尋個鋪位,也是難上加難。品牌進不了這樣的場,日子會更艱辛。
在碰壁太多之后,她有些激動地說,為什么政府就不能扶助一下珠海本地時尚產業品牌,讓本地商城能優先考慮呢?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六、七年前,珠海品牌威絲曼、AZONA、卡索、奧倫提、雅嘉圖等至少已在本地乃至區域市場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時至今日,似乎依舊還是這些品牌在維持外界對于珠海服裝業的印象,除去YouAREYou、尚域等少數后起之秀和將部分設計與生產流程移至珠海的國內女裝界“大腕”“例外”。期間,深圳已搶走了杭州的國內女裝生產頭把交椅,虎門也靠批發市場成為了服裝名城,雖然最近同樣遭遇“流年不利”。
“做品牌就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與天時地利人和都有關系。”奧倫提創始人謝先生總結道。他說,想要做出品牌,服裝產品開發、生產、銷售的三個環節中,個人最看重開發與銷售。有些服裝企業請不到好的時裝設計師,產品開發一直處于低層次水平,沒辦法跟蹤國際最新潮流,在競爭中就會失利。他因有家族成員在香港也從事成衣業,在布料的供應、款式設計等方面獲得較多資源而受益。從2001年起步,奧倫提現已擁有38家自營店與130余家加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