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休閑服產業的發展,是對中國社會不同時期生活內容的一種體現。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休閑服剛開始在國內市場出現時,是為了和正裝相區別,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服裝主要還是以軍裝、制服和工裝為主。那一階段的休閑服雖然只是簡單的概念,但卻正式表明休閑服可以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穿著。當然,那時也是中國休閑服市場最不成熟的時期。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休閑服市場開始出現主題化休閑的概念,例如運動休閑、商務休閑等。目前,市場又開始進入多元化的時尚休閑時期,例如出現了時尚運動休閑、個性街頭休閑等,也就是第三代休閑服概念。這些品牌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更講求個性,更講求搭配和穿著技巧,這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
當前國內休閑服品牌的發展其實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長期以來,我國的休閑服基本都以青少年為主題,其品牌的年齡定位需要延伸。
ZARA等國外品牌其實可以給國內休閑服品牌很多啟示,它們除了依據消費群的年齡對品牌進行定位外,還會依據消費者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下的不同需求對品牌進行定位和分類。例如從周一到周五,白天和晚上,在不同的場合,國外品牌會提供不同風格的服裝。
一直以來,同質化也是休閑服產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很多企業一提差異化,就強調要從產品的設計研發方面著手,其實,這并不是最主要的,解決同質化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實現品牌定位的錯位,對消費群的定位越錯位,越細分,產品的差異性就越好體現。
下一步,中國休閑服產業要想有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與整個社會的穿著文化發展同步,與消費市場發展同步。而最關鍵的,是必須在商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過去,企業總是習慣于用生產制造的思路主導品牌的發展,但現在以及未來,需要轉變思維,用商貿的思路發展品牌,得首先考慮品牌在市場當中的定位和商貿模式,而不能再把生產加工作為重點。
用商貿的思路發展品牌,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學會整合,一頭要著重進行網絡的鋪設,一頭要著重抓產品開發,要善于把握流行趨勢,實現快速反應。兩頭抓好了以后,再對產業資源進行整合,這也就是所謂的“買手型”企業。
這兩年,中國休閑服市場出現的最大變化就是商業模式的改變。在這場商業模式的變革中,多年前出現的特許經營店、加盟店等小店的經營已經比較艱難,而一批大賣場、大超市、主題購物店的模式則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果。這類店鋪在吸引人氣、塑造品牌形象、收集信息量等方面都具有優勢,而且運營成本相對要低。在這種思路下,品牌可以不進駐到一線商圈中租金非常高昂的百貨店當中去,可以選擇進入到城市中的二線商圈去經營,大大降低了品牌的運營成本。可以說,這兩年來正是商業模式的改變、創新和發展,帶動了產業與品牌的創新和發展。
當前,工業品牌在制造領域的成本已經很低了,幾乎沒有多大的利潤,但在商業領域的成本卻太高了,品牌幾乎已經無力去承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休閑服市場未來會呈現出兩種發展趨勢。
對于多數品牌而言,它們必須降低商業運營成本,需要選擇成本更低的商業模式。而另一類品牌,它們在品牌終端運營上的投入還需要加大,這就要求品牌不斷提升附加值,真正成為個性化的、具有風格的品牌,去參與國際競爭。(來源:中國服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