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
每年春晚,還能看到民歌手們穿著帶夸張裙撐的西式晚禮服,不知道這個傳統怎么總也過不了時,最奇怪的,是唱中國民歌的人,反倒走這種西方古典的著裝路線,占了舞臺偌大的面積,底下是逅高的鞋。今年的章子怡小姐也如是,老百姓紛紛猜測她是不是穿著花盆鞋,或者站在一只小凳子上。
除了唱歌劇的,和結婚的,老外反倒穿得少了,小時看《茜茜公主》,很羨慕貴族婦女們穿的那種裙子,以為唯有朝一日穿上了,才算過上了好日子。在很長的歷史階段,歐洲婦女要穿上無數層裙子,才能夠有那種效果,夏天熱得跟超級蒸籠一樣,后來簡化了一下,用鐵架子、鯨魚骨頭和藤,做了裙撐,但效果還經常不太理想,尤其是刮大風的時候,會不小心被人看到大腿,只好裙子底下還穿了褲子,褲子上還綁了繩兒,總之,早起下半身的功夫做足出門,已經是午后了。
美國人腦子精明,又喜歡申請專利,W.S.托馬森在1858年發明了一個很神奇的裙撐結構,用鋼圈經緯交叉做成圓拱形,又輕巧又合乎力學原則,不光不用在裙子底下穿那么多東西,還想要多大裙擺就多大。做裙撐生意的托馬森先生,在英法美三國同時注冊了專利,不單市場營銷做得妙,工廠還夜以繼日地生產那玩意兒,用最快的速度推向三地。很快,窮人們也能夠穿上大蓬蓬裙,包括女傭人和工廠女工。據說,在最時髦的時期,每周要生產五十萬件裙撐,簡直每個成年婦女人均一只,有錢人還備有不同尺寸的,好在不同場合顯擺。
與此同時,美國人興起了裙撐幽默文學,專門說一個女的,怎么因為穿了裙撐進不了馬車門,或者為了坐到凳子上,而扭了腰。報紙上有結構圖解,詳細解說女人坐下來的時候,不同裙撐在裙子底下呈現什么形狀,現在看來,有點小變態。當時的時尚雜志PUNCH,就很喜歡拿女人們的大裙撐開玩笑。比如,某次它發表了一幅連續圖片,展示一位看起來蠻高貴的小姐,如何在群眾圍觀下,穿上了一具巨大無比的裙撐,而后在外邊套上裙子本身。那么大的裙擺,出來進去的并不方便,就好像汽車新手搞不清楚汽車體積到底有多大一樣,大裙子常常絆到屋子里頭的陳設。報紙上開始報道說,有的工廠女工裙擺被機器卷進去,連人都帶了進去,因此喪了性命,怪嚇人的。
到了1864年前后,女士們再也受不了被裙撐了一圈的生活,把結構調整了一下,前面和側面不再有鋼圈了,只剩屁股后邊有一塊兒,把臀部高高撐起,看起來比較利落。這個時髦漸漸過了時,過了一百多年,竟直接被春晚民歌手們繼承了下來,成為圈內固定著裝模式,也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