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2020年9月,我國進口棉花、棉紗的數量分別為21.03萬噸、17.81萬噸,同比增長幅度達到152.52%、21.08%;都呈現強勁的反彈、恢復勢頭。
廣東、江浙等地棉紗貿易商反映,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前港口保稅、清關外紗的詢價和出貨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國內部分織布廠、服裝企業及中間商紛紛到青島、寧波、廣州、上海等港口“掃貨”,不僅21-32S常規棉紗受關注程度、成交提速,OE紗、巴基斯坦8S-16S賽絡紡紗及40S-50S越南、印度、烏茲別克斯坦紗走貨也持續回暖。
寧波某貿易商表示,10月下旬前,保稅印巴紗、越南紗、中亞紗及印尼混紡紗銷售比較火爆,一方面是近一個多月來沿海地區外貿企業、代加工廠接到了一定量的“雙11”及圣誕節紡服訂單,普遍存在品質要求不高、交貨期短的特點,布廠、面料廠、服裝廠都是匆忙下單、要貨;另一方面受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且歐美、日韓等紡服主消費區疫情“高燒不退”及中美關系惡化、美國11月份總統大選等等的影響,不僅面料廠、布廠原料庫存非常低,各輕紡市場中間商也“去庫存”明顯甚至庫存見底,因此一旦消費需求反彈,中間商率先啟動補庫、囤積、沽漲。當然,9月份以來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美國政府將對中國新疆產品實施廣泛禁令的日期推遲至11月底等等都直接刺激了船貨、港口保稅棉紗的進口。
不過,隨著鄭棉CF2101合約盤面價格從15305連續下破、終端紡織品服裝內需、外貿下單明顯減緩,觀望情緒升溫,國內棉紡廠雖然挺價、惜售情緒比較強,但為了降庫存、減壓力、保就業,只得被動一而再、再而三的下調棉紗報價;再加上近幾日人民幣貶值(10月27日離岸人民幣匯率大漲347個基點,逼近6.72,業內擔心人民幣會再次擴大貶值空間),進口棉紗與國產棉紗價差再次收窄,船貨、保稅紗的競爭力受到削弱。
河南、山東、浙江等地的幾家織造企業和貿易商表示,一周多來內盤、外盤棉紗的優惠、讓利幅度較8/9月份明顯擴大,“只要有實單,價格好商量”。而外盤40S及以上印度棉紗因報價“居高不下”,貿易商又“錙銖必較”,因此詢價和成交迅速降溫、遇冷。整體看,無論織布廠還是棉紗貿易商補庫力度都不同程度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