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總署數據,7月我國進口棉紗線17萬噸,較6月份增加2萬噸,同比增幅達到15%。進口品種以40S及以下環錠紡普梳紗、OE紗為主,印度、越南及烏茲別克斯坦等產地JC32S-JC60S棉紗的進口量延續2020年上半年低迷不振趨勢。從進口國家來看,越南紗、印度紗、巴基斯坦紗、烏茲別克斯坦紗排位“雷打不動”,印尼紗、泰國紗等的進口量與前四強差距比較大。
從對山東、河南、江蘇等地的織造企業、棉紗貿易商調查來看,雖然行業內“金九銀十”傳統旺季逐漸到來;雖然歐美、日韓等中高檔紡服訂單緩慢回升(沿海地區紗廠反饋8月中旬以來高配普梳紗、高支精梳紗詢價和出貨呈現啟動跡象);雖然國內疫情防控再次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布廠及中間商訂貨、囤貨的熱情僅有限恢復,隨用隨買、按單采購、減少資金占壓操作為主。
為什么7月份棉紗進口量再次大幅增長?業內分析原因包括如下幾點:
一是進口棉紗與國產紗的價差從持平甚至“倒掛”調整為相差200-400元/噸。一方面7月份印度、越南紗、巴紗FOB及CNF報價持續弱勢下調;另一方面7月份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棉花、棉紗成本下降。據國外紗廠、貿易商報價,7月中下旬,青島、寧波港印度32S中高配紗低于國產紗約200元/噸;而C32S高配包漂越南紗(小廠,非大品牌)價格則低于國產紗300-400元/噸,競爭力較強;
二是大中型織布企業的產銷率回升,機器負荷率提高至85%以上。據中國棉花紡織行業協會跟蹤數據顯示,7月份國內織造設備利用率高于85%的企業占比71%,坯布庫存環比增加2.94%;再加上江浙粵魯閩等地沿海地區棉紡織企業外貿訂單階段性回暖,貿易商囤紗的信心謹慎增強;
三是低支進口紗的各項品質指標受到布廠、中間商的認可。7/8月份國產32S及以下棉紗的主要原料是國儲棉、2019/20年度地產棉及港口低等級低品質外棉,而越南紗、印巴紗的配棉等級、品質要明顯高于國產紗(越南紗主要采用美棉、巴西棉、西非棉、中亞棉等紡紗),因此百米斷頭率、CV值、棉結、毛羽等檢測指標受中國買家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