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從產能與產量的爭議、市場運行關鍵點“是漲還是跌”的策略選擇、經典“供求關系”為何失靈等方面入手,對2018年粘膠短纖市場進行復盤,以厘清其內在運行機理。
產能與產量的爭議
關于2018年粘膠短纖產能問題,筆者在多個場合給出明確定論:2018年我國粘膠短纖生產裝置產能總量在475萬噸,產量估計在370萬噸,行業裝置平均負荷率為77.89%。
對于產能數據,至2018年年底基本沒有爭議,業內基本認定為475萬噸。但是在2018年11月之前,因為新產能釋放沒有按照工廠的預期,業內相關機構存在較大爭議。例如:吉林化纖在2017年10月新產能開機后,因“人機磨合”難度較大用了將近半年多時間才達產。
2018年由于化工輔料硫酸、燒堿等因為環保政策原因供應量有限,且粘膠短纖市場價格走勢起伏不定,業內出現毛利虧損現象,加上2018年新產能的單線產能多在8萬噸以上,“人機磨合”難度較大,此現象在業內普遍存在。受這些問題的制約,該年度70萬噸新產能投放過程,不如工廠以及市場所預期的順利,從而加大了基礎產能統計的難度。
在產能釋放過程中,有的統計機構主張新產能開始試機,即在當月列入基礎產能數據;有的統計機構則主張新產能必須穩定達產后,才能將其列入數據。但這兩種主張均遭受到了質疑。如果在開始試機的時候就列入數據,那么要不要將當月因各種原因導致停產的設備產能也相應減去?如果等到穩定達產才能列入數據,那么2017年的新產能同樣存在當年并沒有穩定達產的情況,是否要對2017年公認的基礎產能數據進行修正?
與產能相比,產量數據的爭議則更大。大約從2009年起,國家統計局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均不再統計粘膠短纖產量數據,其后的粘膠短纖產量數據統計工作均由民間機構完成。基本有以下幾種方法:1)主動詢問粘膠短纖工廠,在工廠配合的情況下會告知其大致的月產量;2)并不是所有的粘膠短纖工廠都愿意公開自己的產量數據,在這種情況下則通過產能結合行業裝置平均負荷率來計算當月的產量;3)通過一些粘膠短纖上市公司的季度報、半年報、年報獲得其產量數據;4)其他渠道獲得。
近幾年行業的產量數據大致為民間機構根據以上方法計算得出,偏差不大即可。但2018年由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加上產能釋放不及時,行業裝置平均負荷率波動較大,客觀上加大了統計產量數據的難度,引起的爭議也頗多。
比如2018年上半年產量比2017年上半年產量數據減少了12萬~15萬噸,就引起了較大爭議。業內工廠均認可這一數據判斷,但一些非行業內人士,尤其是利用數據進行研究行業的一些證券公司人士,多數不認可這種說法。因為其分析市場的主要依據為“供求關系”的經典理論:2018年上半年粘膠短纖市場價格出現了較大波動,重心下移,不難得出產業鏈“供大于求”的結論,因此多數非行業內的研究人士認為2018年上半年粘膠短纖產量應該要高于2017年上半年而非減少;如果減少了12萬~15萬噸的體量,其市場價格應該出現上漲,而非重心下移。
對于產能與產量激烈的數據之爭,主要在于行業或者市場均以當月的裝置平均負荷率作為粘膠短纖行業運行狀態的重要指標之一。但2018年,這個指標中最關鍵的產能與產量兩個數據均在統計口徑、統計方法以及解釋市場運行上出現了相當大的矛盾。
筆者認為,對于2018年發生的關于產能與產量的爭議,合理的計算方法為:利用季度或者半年度作為時間單位,將當期釋放的粘膠短纖產能后移至下一個時間單位作為基礎產能數據,再通過年度數據進行修正。
按照上述方法,筆者將2018年粘膠短纖行業產能產量相關數據描述為:2018年我國粘膠短纖生產裝置產能總量在475萬噸,產量估計在370萬噸。行業裝置平均負荷率為77.89%。2018年全年的產能釋放量為70萬噸,即產能基礎數據由2017年的405萬噸變成475萬噸,由于產能基數變大引起了基數數據偏差,故而裝置負荷率下降了14.73%。但2018年產能釋放主要集中時間點在下半年,如果從產能釋放角度對2018年粘膠短纖行業裝置平均負荷率進行修正,可以將77.89%修正為82.89%。
運行關鍵點分析
2018年粘膠短纖市場價格走勢情況如下圖所示。全年市場價格在13600~15300元/噸區間內運行。其中1-8月、11-12月粘膠短纖價格在13500~15000元/噸區間內波動;9-10月兩個月價格在15000~15300元/噸區間內波動;全年的低點出現在12月,其價格為13600元/噸;全年高點出現在10月中旬,其價格為15300元/噸。
沒有親身經過2018年粘膠短纖市場變化的人,基本都會覺得上面這段話描述的平淡無奇。但對于親歷者來說,則會覺得上述這段描述相當沉重,且知道粘膠短纖在2018年能夠形成這種市場格局來之不易。
2018年市場面臨關鍵的決策時間段主要有4個,分別為:2月21日-3月15日,5月中旬-7月,10月上旬,11月中旬。每一次對于市場參與者來說都是煎熬,整個年度有20余位粘膠短纖市場參與者對筆者說:“失眠過多”。而失眠的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如何依據當時的市場行情與企業經營所面臨的現狀,作出正確的市場決策。現將這4個關鍵時間段復盤如下:
1)2月21日-3月15日,該時間段的市場決策關鍵在于如何判斷“開門紅”行情。
1月市場對于當年的粘膠短纖價格預期普遍在15000元/噸,與當時的市場價格相差1000元/噸。下游人棉紗廠及貿易商環節均積極備貨,準備春節后的“開門紅”行情。1月中上旬市場表現較為樂觀積極;粘膠短纖工廠因為春節前實現庫存轉移,也開始積極拉漲價格。2月15日-2月21日為春節假期,市場處于停滯狀態,價格基本保持平穩。
春節假期結束后,由于粘膠短纖行業庫存轉移在春節前基本完成,所以粘膠短纖工廠面臨這部分庫存如何處理的問題。當時一些資金流較為緊張的工廠,準備讓利促使客戶積極拿貨,以保證工廠的現金流通暢。但因為“開門紅”行情已經成為市場整體參與者的共識,故而這些粘膠短纖工廠并沒有敢于付諸行動。于是出現了春節后,雖然有“開門紅”行情但是粘膠短纖市場價格整體上漲有限的狀態。
上述狀態一直持續至3月15日,即整個正月基本結束之時,終于有些資金流緊張的工廠開始將價格下調,通過低價拋貨的形式實現資金回籠。一開始,一些資金狀況較好的粘膠短纖工廠并沒有同步下調價格,但在下游紗廠將其嘜頭少用的情況下,不得不開始降價,最終造成整個4月價格“跌跌不休”的局面。
通過對這輪行情的復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整個市場犯了“唯心主義”錯誤。即認為“開門紅”行情必須要存在,在這種心理暗示下,不管工廠的資金流緊張與否,春節后市場剛剛啟動之時,價格必須漲,不能跌。
假設這輪行情不在春節這個時間點,市場或者工廠決策者沒有“開門紅”行情的訴求,那么資金流緊張的工廠應該會第一時間下調價格,實現資金回籠,而其他粘膠短纖工廠也會有積極的回應。但是,在春節后必須要有“開門紅”行情的心理暗示下,一些工廠寧可壓著庫存也不低價放貨,給整個行業造成了春節前整個粘膠短纖行業的庫存都實現了轉移,市場無憂的假象。而這種假象,最終造成了整個正月粘膠短纖行業內的庫存高企,不得不在正月結束之時,通過整個4月,利用價格不斷下跌的方法來解決資金回籠問題。
這輪行情對于市場參與者的教訓在于,不是每年都必須要有“開門紅”行情,如果企業資金流緊張,就需要通過價格政策對產品庫存進行有機調節,而非一味墨守成規,造成整個行業一起下調價格,最終下跌1200元/噸的局面。
2)5月中旬-7月的過山車行情。相對于4月價格加速下跌行情,這一波行情的弊端在于行情上漲過于迅速。從圖1可以看出:6月后期行情,近乎是一種垂直拉升。
當時的市場情況是:特朗普在推特上對中美貿易談判結果表現出一定的樂觀言論;粘膠短纖行業內一些大廠出現訂單超簽的情況;粘膠短纖行業毛利出現微虧,一些工廠又利用極速拉升價格以實現扭虧為盈的策略;生態環保部“環保回頭看”行動,造成一些粘膠短纖工廠因為所在的化工園區需要系統整頓、治理而限產或者停產。
下游紗廠以及貿易商發現這么多利好后,完全不顧業內傳統的淡季在7-8月之憂,拼命拿貨。
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后,使得粘膠短纖工廠出現了2018年最瘋狂的一次價格上漲。但與春節“開門紅”行情一樣,因為庫存轉移已經在5月完成,6月的價格快速拉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沒有量的配合的空漲行情。也有部分粘膠短纖工廠認為,先將價格拉漲至能夠穩定盈利的狀態,即使再掉下來也不會造成虧損。
可以說,本輪行情的上漲其實無可厚非,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出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擊鼓傳花式價格上漲,粘膠短纖工廠又過于沉迷于這種感覺,在價格上漲的時候,即使正常生產的工廠都開始惜售,客觀上造成了在7月行業開工率上提后,一批原本不需要積壓的庫存變成了現實庫存。
復盤這一輪行情操作,最大的操作痛點在于:價格上漲后卻忘了去庫存操作,在價格上漲過程中,存在多簽單就是多虧錢的心理暗示。如果本輪上漲行情的速度能夠放緩一點,出貨能夠積極一點,就不至于在整個7月再次出現上漲的戰果近乎全部喪失的局面。
3)11月上旬開始了快速下跌的行情。庫存下跌過快的直接動因是粘膠短纖行業在國慶節后庫存過大以及業內新產能釋放且有新產能的產品面市。當然,這個過程中,全球宏觀經濟也不是太好,美股、中國A股、原油、大宗商品期貨在這段時間下跌幅度也較大。宏觀經濟面差與行業基本面差兩者因素疊加,最終造成了這一輪價格快速下跌。
復盤本輪行情,在于感悟宏觀經濟面變差后,行業是否一定也變差。當然,本輪行情中,行業基本面的確較差,但通過復盤不難發現,即使差,也未必需要通過1600元/噸的下跌幅度來體現。因為當時的價格雖然在15100~15300元/噸,但是整個行業的成本高企,這個價格并不賺錢。而下跌的1600元/噸,實際造成了行業整體毛利虧損在1200~1400元/噸。這么大的虧損,如果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或者協會會出面協調工廠限產;但在市場經濟時代,遇到這種行業普遍虧損的時候,企業各自為了生存而戰,絕大部分不會去考慮行業的問題。行業自律在本輪行情中沒有得到體現,反而出現了行業越虧損,開工率越提升的局面。
目前粘膠短纖行業已經是開放式市場運作,且在中國化纖發展史、改革史上均處于“老大哥”的角色。在這輪行情中,粘膠短纖行業真的是“不做大哥好多年”,已然忘了自己做“老大哥”時的一些寶貴經驗。在行業已經深度虧損的情況下,一個個工廠憋著勁兒提升開工率,忘了曾經通過行業自律有機協調開工率,保住整個行業的毛利即保住行業的健康發展,行業健康發展,企業自然健康運行的那段歷史。
如果這三個時間段可以按照復盤的形式來操作,那么2018年的粘膠短纖收官價格就不會是13500元/噸,而起碼是14500元/噸。整個行業也不會出現深度虧損,有可能僅僅是微虧,甚至于在行業自律的情況下,通過各個工廠自發協調各自的新產能投放時間點、開工率,一些工廠仍可能會出現盈利,而非2018年收官之時,形成“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局面。
4)相對于上述3個關鍵時間段的操作失誤,10月的小幅上漲且橫盤行情則在整個年度行情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相比1-3月的橫盤行情,10月國慶節后,粘膠短纖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庫存壓力不比其輕,但市場價格卻在此時出現了一輪小幅上漲。
當時,一方面全球宏觀經濟面的確存在一波小型的良性通脹預期;另一方面現在復盤時可以清楚看出,如果10月國慶節后,價格重演7月的下跌行情,那么在10月,粘膠短纖價格已經在前期的低點13800~14000元/噸區間運行;11月,粘膠短纖價格已經在12800~13800元/噸區間運行。而到12月,第四季度新產能集中釋放,產量較大,價格再下跌500元/噸的情況下,虧損度加大,就不是新產能釋放而是運行的產能要關停的局面。這種情況下12月底粘膠短纖的收官價格將會在12000~12300元/噸。事實上,2019年1月市場價格已經在12800~13200元/噸之間運行,相對于行業的預期低點抬升了500~1000元/噸。
故而10月的粘膠短纖操作,在這一年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利用了延長橫盤時間,換取價格空間,并且將市場底部上抬了至少1000元/噸。通過這種操作方向,使得整個行業少虧了近1億~1.2億元左右的產值。當然,11月之后,因為中美貿易談判再起波瀾、石油等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等情況,最終表現出大環境引起的商品價格下跌,使得這波本來可以扭轉行業虧損的行情夭折,大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味。但在行業已經充分市場化的今天,這一輪操作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改造不利的經濟環境。
經典“供求關系”為何失靈
筆者將2018年粘膠短纖產量估計在370萬噸左右,與2017年產量359萬噸相比,僅僅增加11萬噸。2018年粘膠短纖產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下半年新產能釋放后,產量有所上升。但2018年人棉紗產量較往年多,即消耗量較往年要大。但是粘膠短纖市場價格并沒有表現出“供小于求,價格上漲”的格局,反而出現了“供小于求,價格下跌”的新情況,這與經典的“供求關系”現象出現了負相關。
復盤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重新認識“供求關系”這一經典理論。在某種意義上,很多人都誤認為“供求關系”是因果關系。這是由于早期接受教育時,錯誤引導導致的錯誤認知。其實“供求關系”在經濟學中,是以相關性的關系出現,而非因果關系。相關性僅僅是指大多時候的一種經驗推導,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數理因果模型。
“供求關系”僅僅是在多數情況下,能夠體現出其所推導的結果,即:供大于求價格下跌;供小于求價格上漲。但是,如果一個產品關注的人較少,則不會因為數據上出現的減少其價格就一定上漲,因為有時在“買漲不買跌”的投資理念下,大家對量在減少的產品關注度不高的時候,其產品價格也會出現下跌。
2018年粘膠短纖市場出現供應量小于需求量、價格下跌的情況,主要來源于滌綸等合成纖維的利潤空間更大,而粘膠短纖因為成本上升,盡管有時價格上漲,但是給下游市場留下的利潤空間有限。故而2018年雖然粘膠短纖的使用量有所增加,但主要是與滌綸等合成纖維進行混紡使用來增加使用量。而滌綸短纖市場價格雖然出現上漲,但是一方面其價格與粘膠短纖價格相比要低很多,另一方面粘膠短纖市場因為上述關鍵時間段出現了一些操作失誤,最終導致了下游紗廠在使用偏好上,更傾向于滌綸短纖,而刻意壓低對于粘膠短纖的使用偏好。
同時,粘膠短纖工廠因為庫存在某個階段上漲較為迅速,有將庫存變成現金的需求。在沒有其他銷售策略的情況下,一味地利用價格優勢換取市場,使得紗廠在粘膠短纖新產能釋放的情況下,有了不愁沒有粘膠短纖使用的錯覺。在這種情況下,最終使得經典的“供求關系”在2018年粘膠短纖市場運行過程中出現了失靈的情況。
復盤啟示
葛優在《甲方乙方》中的最后一句臺詞是:1999年過去了,我很懷念。而2018年剛剛過去,相信很多粘膠短纖行業從業者對這一年也很懷念。通過上文對2018年粘膠短纖市場中發生的一些事情進行復盤,不難發現擁有100多年歷史的粘膠短纖行業,在其產能高速擴張的今天,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不可控因素。這一年,對于粘膠短纖市場運營過程的價格策略中,有失敗的經驗,也有成功的經驗。復盤2018年粘膠短纖市場,留給從業者的啟示大致有:
1)粘膠短纖產能高速擴張之年,在數據的統計口徑上需要按照時間段劃分,對基礎數據進行統計,統計過程中務求客觀,同時在這一年結束時,可以對全年數據利用統計學原理進行適當的修正。
2)產能擴張之年未必是全年表現出產量釋放,在遭遇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或者其他客觀因素之下,產能擴張之年的產量未必大幅度提升。在制訂銷售策略、價格策略時,應該更謹慎地利用好宏觀經濟發展以及產業鏈各環節的矛盾點,做好市場決策工作。
3)“供求關系”不是因果關系,僅僅是相關性關系。“供求關系”除了供應量與需求量之外,用戶的使用偏好問題也在主導市場的發展,市場的情緒與偏好在產能擴張之年如何引導顯得較為重要。
4)合理的市場策略,可以讓市場周期規律下應該出現的事情變得延遲出現或者因為時間的延遲、宏觀經濟面出現好轉而不再出現。
5)在產能釋放較多的年份中,行業協會應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號召通過行業自律盡量做到產能釋放的有序進行,確保整個行業在產能釋放較多的年份不再出現2018年這種系統性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