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得知上個月擱淺蘇伊士運河的“長賜號”,依然滯留埃及,對于堵船造成的損失,雙方依舊僵持。雖然運河已經通了,但是后遺癥不可小覷。小編聯系了做海運的朋友,紹興某運輸公司的張經理。
張經理表示,事件發酵影響很大,雖然公司目前沒有貨物卡在“長賜號”上,依舊受到了波及。張經理提醒外貿人:
1、東南亞下半月漲價爆艙,高箱箱子緊張,有貨請提前安排。
2、西非漲價艙位緊張。南美西/墨西哥漲價約在8500USD左右,艙位爆。
3、紅海、孟加拉繼續推漲,有貨早安排。
4、歐地爆艙嚴重,預計5月初也爆艙,后續運價依舊呈上漲趨勢。
“長賜”號最新消息: 長榮海運提出的“船貨分離”方案被拒!
據勞氏日報近日報道,長榮海運的發言人表示,在埃及方面扣留“長賜”輪和船上的貨物后,該公司提出的“船貨分離”處理方案,已被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拒絕。但報道并沒有提到方案被拒絕的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客戶詢問,在船舶被扣留之后,他們托運的集裝箱何時才能送到。長榮海運正在討論將集裝箱轉移到其他船舶上,交付給歐洲客戶的可能性。”
根據此前長榮海運發布的聲明,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船貨分離”的處理方案,將船上的貨物早日送達目的地,以降低該事件對貨主造成的不利影響。
但長榮海運的發言人最新透露,這一方案在法律訴訟中遭到否決。如此一來,留在“長賜”輪上的貨物何時交付,仍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預計要一直等到找到滿足蘇伊士運河管理局要求的解決方案。
目前長賜號的日本船東以及長榮海運的辦法是走共同海損程序,這樣他們不需要支付埃及方面的賠款,而是由貨主及其保險公司分攤。
保險公司當然不會輕易同意,埃及方面也認為此次擱淺屬于人為事故所以應該由日本船東來承擔損失,這樣一來船東、保險公司以及埃及三方得先就事故的責任認定達成一致意見。
據業內人士預計,這個過程或許需要花上幾年。
那么長賜號上的貨物就得這么等上幾年嗎?該人士表示,如果真得等幾年,那別說貨物了,就算是長賜號自己也沒法繼續用了。
據他個人估計,也許會讓貨主們先支付一部分保證金,好讓埃及人先放貨,等事故的責任認定有結論了,再把錢該交的交,該退的退。
勞氏日報進一步分析稱,由于埃及蘇伊士港(Port Suez)和塞得港都不具備足夠的吃水深度,以讓滿載的超大型船舶靠泊。
這意味著,即便可以卸貨,如何從目前位于大苦湖的“長賜”輪上移走18000個集裝箱,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另據報道,“長賜”輪上裝載的約18000個集裝箱,大部分為中國出口至歐洲的貨物。
據“中國港口網”的查詢結果,長賜號本次航行是從臺灣省高雄港出發,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前,先后出入了中國青島港、上海港、寧波港、臺北港、深圳港以及馬來西亞的丹戎帕拉帕斯港。
因此船上的絕大部分貨物都由中國企業發出,貨物總價值達到35億美元。
期望有關各方盡快協商成功,解除對“長賜”號的扣押,讓該船再一次解困(法律的困局),繼續完成(據報道,美國船級社已完成了海損檢驗,并簽發了適航證書)其余下的航程。
網紅“長賜號”還在“羈押”,新船已經在生產
在3月22日,“長賜號”船公司長榮海運發布公告稱,為滿足運營需求,將訂造20艘15000TEU型集裝箱船,交易價格為每艘1.15億美元至1.3億美元,交易總金額為23億美元至26億美元。
長榮海運表示,將從中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日本今治造船株式會社、韓國三星重工、韓國現代重工5家造船廠中,擇優下單。
近日,韓國造船企業三星重工披露,以2.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1.8億元)的總價與巴拿馬地區船主簽下了20艘1.5萬標箱級集裝箱船建造訂單。外媒稱訂貨單位是全球第7大航運公司臺灣長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船隊價值破1萬億美元大關,買到了船,就等于買到鈔票
今年外貿最大的贏家,居然是海運
克拉克森的最新研究顯示,集裝箱船和散貨船市場的火爆行情推動二手船價格飆漲,二手船銷售活動和總交易量也創下6個月間最高紀錄。在這兩個船型領漲帶動下,全球商船船隊價值正式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
海運運費上漲,相當于拉高了外貿成本,長期以往,低利潤甚至無利潤會消耗外貿產業的積極性,小編希望新船們的“出生”,能緩解一部分海運的壓力,讓運價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