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市場上鬧的沸沸揚揚的事情除了蘇伊士運河堵港就是西方抵制新疆棉的事件了,蘇伊士運河堵港是個意外事件,但是西方抵制新疆棉卻是個有意為之的事件了。
事情的爆發點來自于3月24日H&M抵制新疆棉花的新聞,隨后多家國外大廠紛紛響應,最終事件升級到非常嚴重的地步。那么到底抵制新疆棉的事情的始末是怎么樣的呢?為什么會變得如此嚴重呢?
關于新疆棉的事兒其實還要從特朗普執政時期開始說起。2020年2月,特朗普開始炒作新疆問題,9月他要求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禁止從新疆進口棉花、番茄等5類制品。到今年1月,CBP已經扣留了43批價值超過200萬美元含有新疆制品的貨物。此外,他還將禁令推向整個供應鏈,也就是說不僅僅美國的貨物不能含有新疆制品,而是進入美國進行銷售的公司上下游和其他銷售市場都不能含新疆制品。
我們再看看哪些公司受影響,巴塔哥尼亞、瑪莎百貨、NIKE和H&M都是使用新疆棉的企業,因為美國的禁令,他們不得不去申明不再使用新疆棉花。實際上除了棉花,亨氏等外國品牌的番茄醬也不再使用新疆番茄了。另外,以上這些公司都屬于BCI這個組織,BCI總部說有強迫勞動,但BCI中國調查后沒有發現強迫勞動,不過BCI總部無視這個事實。既然BCI都不再認證新疆棉了,那么作為BCI的會員們也都準守約定不再用新疆棉。其中阿迪達斯是最終幾家宣布不會使用新疆棉的國際大廠,耐克還禁止雇傭維族員工,而H&M的說法是,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有強迫勞動的跡象,但是還是決定暫停和相關供應商合作。
2017年以后,我國已經成為了紡織業貿易結構中的絕對中心,以往我們被卡脖子都是技術或者原料,比如芯片和鐵礦石,很少有去卡下游消費的。但是這次歐美的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消費端品牌的強勢逼迫上游更換供應商,擾亂中國穩定的產業結構。
現在市場上有非常多的對于新疆棉事件的解讀,但是鮮有對于未來棉價的看法,因為這個事件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未來的走向具有較大的風險性。但是在當前環境下我們不得不對未來的棉價走勢進行一個判斷。
首先,我們先看看當前階段的供求情況。我國棉花分為兩個部分,新疆棉和兩河流域地產棉,缺口是通過進口棉來進行調劑。當前我國年度產量631.4萬噸,新疆棉累計加工為575.46萬噸,由于現在已經是加工的后期了,因此內地棉差不多50萬噸左右,年度進口量為240萬噸,前期進口為166萬噸,假如中國繼續執行第一階段協議,最終達到240萬噸的目標問題不大,無論是USDA的庫存消費比還是BCO的庫存消費比,對比17/18年度看都不算很低,因此從供需平衡表的估值看,無論是鄭棉還是美棉,價格都處于歷史的中低水平。
但是,以上的供需平衡表是建立在下游消費穩定上升的局面下的,因此如果新疆棉事件持續發酵(目前還沒有影響到當前的訂單,但是無法保證未來的訂單的延續性),會改變當前的供需平衡表結構。在當前的愛國情緒的影響下,國內消費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增量,以抵消外部事件的影響,姑且不計消費的持續性是否值得商榷,海外的影響在后期也可能會體現出來。我們對比一下2019年中國貿易摩擦階段棉花價格走勢可以看到,當時棉花價格指數下跌34.5%,而目前的最大跌幅為15.9%,下跌幅度還不到一半,因此后續不排除出現歷史重演的情況。此前的時間節點是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而此次事件的節點會出現在什么時候目前尚不確定,短期棉價可能存在超跌后的抗跌性反彈,不過反彈流暢度和高度是相對有限的,而中期價格走勢暫時無法擺脫依舊疲軟的事實。
重要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南華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