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份以來,鄭棉上演了一輪“過山車”行情,從14820元/噸暴漲至17080元/噸又大跌至15330元/噸。漲時摧枯拉朽,跌時風卷殘云。行情運行至此,涉棉企業、機構分歧比較大,一種看法認為,鄭棉至少跌破15000元/噸關口,下游消費終端、市場情緒、資金多頭尚未給鄭棉太大壓力;另一種看法是多空雙方將在15500元/噸附近僵持、博弈,尋找平衡點,隨后盤面振蕩回升,重回16000-16500元/噸,但力度、幅度肯定明顯弱于春節后。
筆者認為,隨著CF2105合約跌破15500元/噸整數關口,市場、盤面利空動能已基本消化,繼續大幅追空殺跌需謹慎,不要“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原因歸納如下:
一是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高增長“正軌”,棉花消費加速反彈的勢頭延續;
二是新冠疫苗開始在全球接種,全球流動性依然相對寬松,國際貿易和投資開始恢復增長,中美兩大經濟體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等利好,引發全球紡織品、服裝產銷強勢回升;
三是央行貨幣政策趨于穩健,雖然不會大水漫灌,但保持流動性寬松、支持實體企業的目標不變。央行調統司原司長盛松成近日表示:我國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恢復和穩定經濟增長以及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宜收緊貨幣政策;
四是2月下旬以來,雖然ICE、鄭棉輪番跳水下挫,但棉紗、坯布等價格調整幅度并不大,表現出很強的抗跌性,顯示出終端的接受、消化能力比較強;
五是目前在疆內監管庫的機采棉綜合成本普遍達到15500元/噸左右(毛重),考慮到兩個月財務成本、交易交割、短倒等費用,對CF2105合約盤面形成較強支撐;
六是受原油、能源及化肥、地膜、土地承包費等上漲的影響,2021年植棉物化成本明顯上升,各方對棉花價格偏高位運行的接受度、包容性也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