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在外盤原油、有色金屬、化工等商品期貨整體大漲的利好拉動下,鄭棉開啟一輪強勢補漲行情,CF2105合約突破16500元/噸,劍指第三目標17000元/噸。“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國內棉花、棉紗等現貨價格一路上漲,之前的低迷狀態一掃而光。
與棉花期現大漲相得益彰的是,另兩大棉紡原料1.4D滌綸短纖、1.5D粘膠短纖也大幅上漲。2月20-21日,江浙、福建、山東等地滌綸短纖出廠價普遍上調至7300-7400元/噸,粘膠短纖報價則突破15100元/噸,在原油/PTA等原油大幅上漲帶動下,棉花替代原料滌綸短纖、粘膠短纖也漲聲雷動。
據調查,2月中旬以來,江蘇、河南、山東等棉紗漲幅集中在500-1000元/噸,50S及以上高支普梳、精梳棉紗的漲幅普遍達到1000-1300元/噸,但純滌紗僅報漲200-300元/噸。江蘇徐州某紡企表示,紗廠之所以敢于緊跟鄭棉上調紗價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春節前棉紗庫存比較低(尤其部分大中型紗廠60S及以上高支紗庫存更低),紗價隨棉花、滌綸短纖等原料的波動而迅速調整,將風險降至最低;二是截至春節前未完成、未交貨的訂單數量并不大,紗價調整對中長線訂單的影響較有限;三是紗廠資金流相對比較充裕,3-4月份運營壓力不突出,給下游織造企業、服裝廠和終端接單預留出足夠的接受、消化時間,為紗價順利上漲鋪平道路。
目前國內棉紡織廠、面料、服裝企業企業的復工復產率已恢復至80-90%,少數紗廠已開始詢價、采購棉花、滌綸短纖等原料。目前3-4月份內銷、外貿訂單陸續到來,節前仍有部分合同需要趕單。在外圍市場、基本面的支撐下,ICE、鄭棉形成共振,而下游織布、面料企業和服裝廠預計在2月底至3月上旬采購,針對棉紗、滌棉紗報價大幅上漲,紡服等企業需要將成本增長壓力加速向下游終端傳遞,協商、僵持、接受需要時間。浙江某進出口公司認為,棉花、棉紗、滌棉紗等價格大漲的壓力最終很可能要通過布廠、服裝企業(或外貿公司)、采購方(含國外品牌企業、零售商)等多方分擔,單靠某一個環節的大幅提價無法解決,終端各方都需要做出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