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市行情的急劇變化,考驗著棉花行業的企業及經營者。有人為棉花大漲前“沒多進些棉花賺他一桶”而惋惜,有人為“忙著把庫存紗千方百計賣了出去”而不舍于如今一噸白紗與前期的一、兩千元的差價。不過,感嘆歸感嘆,在這樣一個突如其來的市場風暴下,更多一線的受多年市場風浪摔打的中小型紡企布廠還是以冷靜的心態察看市場風云,安于現狀,不敢冒險的企業比例較高。
從總的狀況看,一線企業沒有應和“買漲不買落”的市場慣例而在棉價轟高時而大量壓庫,原因不全是資金不足,實力不濟,更多是擔心市場的“曇花一現”因而不敢妄動冒進,所以在市場大漲時,商品棉及成品紗的購銷量并沒有出現意外突破。
同時,皮棉價格的上漲,必須有同等市場走勢的成品紗線布行情支持,否則,沒人干失衡的買賣。所以,在棉價高企的同時,紗線布的行情并未同頻共振。而當紗線布價位稍后上去后,企業則在努力地采購與之相稱的加工訂單,而在手的未制成紗的棉花也好,紡出的紗也好,都差不多是有了“婆家”的待嫁女,以做訂單,代加工的中游紡企,在轟轟烈烈的漲價風潮中,并沒有多少獲取暴利的,多年的勤進快銷,壓縮兩端庫存的謹慎態度,使更多中小企業的創利空間其實被“鎖定”的一定幅度內。
盡管眼下國際國內棉市出現了回落,但現價狀態依然比國慶節前高,中小紡企業在手訂單也大多可以做到年末,大小不等的訂單主體還是內銷產品的消化。信息員在調研問詢時注意到,更多的一線紡企沒有在沒有保證銷路的條件下大量采購原棉的計劃,擬定的周轉天數還是30-45天的居多,而且強調了訂單支撐的經營決策條件。很顯然,中小紡企以穩為先的心態較為堅足。
當然,國際國內經濟走勢,疫情與美國大選風云,有關的信息客觀報道都顯示著民生消費剛需的欠強與變化,這一方向性的總體趨勢只征讓人穩中前行?v然有人說做生意尤其像棉花期貨類的交易是一場賭博,但出牌終歸要按“牌路”來,在綜合實力并不是很強的中小型紡企經營上,亂市求穩,也不失是一條求生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