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黃金周”讓棉紡行業(yè)的不少當局者“驚掉了下巴”。本周棉紗價格陡然上升,截至10月15日,CY C32S純棉紗報收21000元/噸,比上周猛升了2400元/噸,純棉紗價格幾乎“一夜之間”被拉回到了疫情初期趕著出貨的階段,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今年十一假期比往年略長一些,而今年的十一正好也是籽棉開啟大量收購的階段。前期籽棉并未大量采購加工,市場內報價尚不穩(wěn)定;但十一期間內籽棉放量收購,且在當前仍為“搶收”熱情下,籽棉收購價格一路上漲,從而導致皮棉的理論加工成本上漲。截至10月15日,CC3128B棉花指數報收14306元/噸,突破萬四大關,同比節(jié)前大漲1368元/噸,創(chuàng)今年新高。今年新疆棉花加工能力的過剩以及棉花資源不足導致了不少棉農都保持惜售籽棉的心態(tài),然而,軋花廠為了保證今年的收購量,只能硬著頭皮抬價收購,因此雖然近日棉紗銷售火爆,但紡企依然理性補庫,棉花原料庫存未見“指數級”增長。
然而,下游棉紗交投本周已經“起飛”,截至10月15日,中國紗線庫存指數報收7.6天,較上周21.5天直接砍掉了2/3,創(chuàng)下近3年新低。從理論盈虧來看,如果使用的是節(jié)前的棉花原料,本周紡企是賺得盆滿缽滿,從今年年中開始理論盈虧轉負以來,棉紗一直保持著虧損狀態(tài),節(jié)前9月底更是每噸虧損至1300元以上,本周卻突然轉為正向盈利1000元以上。然而目前棉紗價格上調幅度仍明顯滯后于棉花,如果按當前棉價采購紡紗,紡企依然處于虧損狀態(tài)。實際上,整個產業(yè)鏈原料倒逼下游終端跟漲趨勢非常明顯。紡企一天三次調整報價甚至暫時不接單、不報價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期盼棉紗價格再漲;其次是上游皮棉價格也在節(jié)后漲幅較大,棉紡廠大多意愿棉紗不能像節(jié)前一樣虧本銷售,一定要利用此次機會實現(xiàn)盈利。因此不報價也并不是不銷售,而是在等待機會銷售。
本周坯布漲幅跟進不足,截至10月15日,全棉坯布CG C32報收4.74元/米,較上周上漲了7%。10月份棉紗漲價后,織廠訂單卻沒有持續(xù)好轉的感覺。所以目前織廠處在訂單生產利薄、現(xiàn)貨生產又擔心棉紗買在高位的環(huán)境中,部分織廠已經反饋,按最新成本核價客戶暫不能接受,因此間接抑制需求。
進口紗方面,截至10月15日,F(xiàn)CY Index C32S報收21310元/噸,較上周上漲2654元/噸。內外紗價差收窄,但依然處于倒掛狀態(tài)。從匯率來看,9月中行人民幣匯賣價呈先升值后貶值之后又幅升值過程,尤其國慶之后升值幅度較大。人民幣升值使得進口紗到港結算成本下降,港口庫存有明顯下降。然而近幾日匯率維穩(wěn),巴基斯坦、越南、印度等我國主要棉紗進口國的內外盤價格繼續(xù)爬升加上中東第二波疫情影響開機進而減少供應繼續(xù)提升進口紗價格,后市進口紗是否能延續(xù)目前的火熱水平將成為未知數。
縱觀整個產業(yè)鏈,目前國外品牌商、零售商大多不接受紡服企業(yè)、外貿公司報價上調,原料、紗布的上漲很難傳遞到終端訂單,外向型企業(yè)承受能力比較有限,因此要么“棄單”,要么獨自消化棉花、棉紗等上漲的成本,無論做哪一種選擇,生產企業(yè)都很痛苦;再者8/9月份接到的歐美、東盟等市場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訂單及“雙11”內銷單子因棉花、棉紗布等價格大幅上漲而利潤明顯縮水甚至虧損,紡服企業(yè)在執(zhí)行合同還是與采購商協(xié)商解約、違約間備受煎熬。至于棉花、棉紗價格“暴力”上漲或使剛剛有所起色、出口斷續(xù)回暖的市場形勢受到重創(chuàng),加速歐美、中東等訂單向越南、印尼、印巴等紡織大國轉移。另一方面,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截至當地時間10月12日,包括歐盟27國和英國在內的國家7天內平均每天新冠新增病例超7.8萬例,平均每百萬居民中有152例新增病例。在同一時間段,美國平均每天新增4.9萬例,平均每百萬居民新增150例。這是新冠疫情自今年春季暴發(fā)以來,歐盟平均單日新增病例首次超過美國。原料端的暴漲加上終端可預見性的需求斷崖,目前“揠苗助長”式的產業(yè)行情結束時難免會留下“一地雞毛”,屆時留下的“爛攤子”還是需要產業(yè)鏈企業(yè)來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