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之后的紡織市場,一下子“活”了起來,紡織服裝市場的漲價潮、搶貨潮終于等來了!
中大布匹市場面料普漲!
“全國面料看廣東,廣東面料看中大”。作為國內最大的紡織集群市場之一,中大布匹市場是一直以來都是紡織面料的“風向標”。中大紡織商圈擁有59個專業市場,近2.3萬家商戶,主要經營各種面料、輔料、家居裝飾用品等商品,品類超過10萬種,毫不夸張的說,打個噴嚏,整個國內面料市場就要震一震。
眾所周知的原因,近期原材料和染費也不斷在上漲 ,逼于各項成本的不斷上升.
由于2020秋冬面料持續火爆,廣州恒生布業為保障貨源能夠充足供應,無論是從生產源頭還是出貨渠道,已經馬不停蹄進行24小時高負荷強度運作。須對部分產品價格進行調整,并加大對賒銷款的回收力度,請各位客戶及時安排貨款。
龍豐布業自10月12日起,部分產品單價上調。
瓊生布行自10月12日起,全部產品單價上調1元/KG。
東滿紡織一再提醒客戶下單前請先咨詢價格。
據悉,實益長豐為緩解生產壓力,對部分產品單價上調,自10月9日起,執行新的價格,提醒客戶周知!
2020年10月7號廣州東盛(恒旺)布行發布調價通知,決定自10月9號起將對部分產品進行上調,提醒客戶理智安排訂單,不要盲目壓貨。
由于近期原材料的不斷上漲,導致生產成本急劇增加,已采取多種措施以應對成本上升,但仍然無法消化成本壓力,為保證公司的健康穩步發展,截止2020年10月12日止前提供給客戶的報價一律作廢,請下單前向業務咨詢下價格。
最近,市場價格上漲主要原因:
1、得益于中國政府對疫情控制,經濟復蘇,消費上升;
2、部分外貿訂單回流;
3、從上而下下的"內循環”或者"雙循環”,內銷訂單增加,導致各類紡織品消費量上升。4、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大,很多進口商在賭人民幣升值, 因此多進口紗目前基本上處于不報價的“封盤”狀態。人為造成“缺貨”現象。
棉花棉紗市場更瘋狂
但是,我卻注意到一些細節,有些棉花/棉紗貿易商,在鼓動同行“封盤不報價”的同時,自己卻在悄悄地銷售庫存的棉花和棉紗, 而且量還不小呢. 呵呵。
我在棉紡廠做調研時,現場見到大棉商和國外棉商卻在積極地賣棉花(大棉商都有契約精神,看中維護和客戶的長線關系,小棉商就只能呵呵啦)。最近保稅區進口棉花銷售得很快,就說明這個問題了。有部電影《閃閃的紅星》看過吧,黑心的米店老板掛出“今日無米”的牌子,其實米店老板的倉庫里和碼頭上,還是有很多“米”的,只是想坐地起價,待價而沽而已。
下游棉紡廠和織布廠好了,上游原料商才會好,唇齒相依。我在棉紡工廠了解到,如果原料價格再上漲,那么,紡紗廠就會面對“紡一噸紗就虧一千元”的尷尬局面,長期下去,有的老板只能關閉部分的生產車間。以求“少虧點”。相應的也會影響到棉花消費量。 還有,最近棉花交易“毀約”情況有上升,為了區區幾十元或者一二百的價差,個別的棉花商就毀約,坦率地說,今日你“毀約”不賣,等到不久的將來棉花價格下跌,失去的市場和客戶,就很難再回來了. 信息社會,網絡發達,“毀約者”不到十分鐘,大家都知道了。
在最近的環境下,棉紡廠原料采購意愿有所增加,我接觸到的幾個大的棉紡廠的原料庫存數量已經從20天增加到35天,有個別的也為了棉紗品質的穩定和一致,原料庫存增加到45天左右。
但棉紡廠對未來的憂患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目前的下游復蘇,是屬于"報復性反彈",被壓抑很久的"購買力"需要釋放出來,例如,中國人把這次的國慶節過成了“春節”。
2) 目前的下游搶原料現象,可能是一種統計學上的"幸存者偏差“現象 ,很多媒體上的"訂單爆滿的企業....是在前期一些其他的企業關門倒閉的基礎上幸存下來企業,你想啊,十家企業倒閉了四家,“幸存”的下來的企業,生意當然“火爆”啦,如果從2020整年度看,訂單量還不到2019年同期用量的八成。未來,新冠疫情將長期存在,對經濟的打擊也是的不容忽視的。全球性的疫情的反反復復,對棉花和棉紗消費量是個不小的挑戰。
今年新疆棉花價格的上漲,是由籽棉搶購大戰引起的,軋花廠的棉花加工能力大大增加,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但是籽棉的量還是不小的(和去年基本持平),打個比方,原來是十個人吃的飯量,現在有十五個人在搶食, 價格就被“炒作”起來了。
10.12號“滌綸短纖”品種在鄭商所正式掛牌交易,滌棉混紡紗,CVC紗將大量替代純棉產品。
這幾天,最開心的不是"捂盤不買”或者“坐地起價”的貿易商,而是那些"順價銷售,悄悄得去庫存的那些“拎得清”貿易商。銷售了棉花,保住了市場。
因此建議:有貨趕緊賣,不要賭未來。此刻你“封盤不報價”,等到棉價回落時,棉紡廠估計也會同樣對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