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政府擱置了對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和西紅柿產品的廣泛進口禁令,同時宣布對來自五個特定實體的產品的更小禁令(含新疆準噶爾棉麻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的棉花),而且14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產品發布了五份扣留放行令(WRO)。
美國政府暫時沒有對新疆棉花、棉紗、棉紡織品及從第三國發貨的含有新疆棉花的產品實行“一刀切”式的禁令,一些原來在制裁清單中的新疆棉涉棉企業并未出現(包括幾家大型棉花收購加工企業)。
部分疆內棉企業表示,從CBP對來自我國產品發布的五份扣留放行令來看,除新疆準噶爾棉麻有限公司外,基本都是小微企業,是否有產品對美出口、出口額度有多高尚不清楚,但從市場、企業反饋來看,CBP的扣留放行令的影響和沖擊幾乎可以忽略,特朗普及美國政府大棒高舉但輕輕落下的目的是威嚇、攻心為主。
一方面,美方擔心對新疆棉花產品實施全面制裁將激發中國政府強烈的反對、反制。近日外交部發言人指出,如美方采取各種手段打壓新疆企業,中方將繼續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或面臨變數;另一方面,美國海關追溯棉花產地并非易事。中國企業將通過各種方式、手段、途徑,迂回對美出口;而且即使基因追溯技術已比較成熟,但實際使用成本比較高,美國企業普及度有多高恐怕不高。
烏魯木齊及疆內一些棉企認為,目前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產業、企業的制裁“由點到面”,越來越瘋狂,不僅高科技企業成為“眼中釘”、打壓對象,競爭力強、就業多、創造貿易順差的棉花、棉紡織品服裝行業很難幸免。特朗普只是暫時擱置了禁令,中國、新疆企業要隨時要準備應對美國全面制裁的另一只“靴子”落地——對五個特定實體的產品實施“不痛不癢”禁令的目的或是美國政府試探中方反應,達到損人不利已的目的。
另外,據調查,在9月15日之前國外采購商、零售商已經將美國政府列出的禁用新疆棉花企業清單發給中方生產商、代加工企業(含數家新疆棉花加工及棉花貿易企業),要求中國合作企業嚴格執行,因此短期特朗普政府“擱置”或“不擱置”針對新疆地區的棉花產品的廣泛制裁對2020/21年度籽棉收購、皮棉價格、企業心態的影響并不大。
某研究機構分析,2020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服裝按金額計算下降了49%,而從越南進口的服裝只下降了11.1%,甚至從柬埔寨進口的服裝價格上漲了3.4%,因此在疫情、中美關系持續惡化及東南亞各國紡織業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國市場的重要性持續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