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青島、張家港等地的棉花貿易企業反饋,9月上旬以來港口保稅、清關澳棉詢價和出貨仍比較冷清,與巴西棉、印度、美棉等的持續活躍形成比較鮮明的對比,但澳棉出口企業、國際棉商等挺價的心態仍比較濃,并不打算主動下調基差以換取成交量反彈。
業內分析,一方面2020年澳棉產量僅13.4萬噸左右,而且大部分已經被國際棉花貿易商的中國分公司或辦事機構簽約采購,澳棉幾乎全部進入了流通環節,抗價格波動、抵御風險能力較強;另一方面美國財政部下月將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制裁,棉花貿易商認為澳棉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大幅增加。據悉,目前全球時裝零售商、采購商們正競相在9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追蹤棉花的來源,要求其供應商不使用新疆地區的棉花、紗線或紡織品;再者,8/9月份越南、印尼、印度等國紗廠和貿易商對2020年澳棉的詢價、下單觸底反彈,對國際棉商、澳大利亞涉棉企業的信心獲得支撐。
從青島港貿易商報價來看,10/11月船期SM 1-5/32澳棉(強力29GPT)、12月船期SM 1-3/16的基差分別為16.5-17.5美分/磅、21.5-22美分/磅(報價ICE2012+基差),連續兩周多保持穩定;因基差明顯高于美棉、巴西棉、烏棉等且中國棉紡織廠/中間商實單比較少,ICE期貨即使上下波動1-2美分/磅,國際棉商、澳棉出口企業大多也不調整報價,觀望、等風來是棉企的普遍心態。9月7-8日,青島港/張家港2019/20年度SM 1-5/32、SM 1-3/16報價分別為14400-14600元/噸、14800-14950元/噸(凈重結算),高于巴西棉M 38、美棉31-3 37報價1300-1500元/噸、800-1000元/噸。
短期除了基差過高制約中國企業采購澳棉外還有哪些利空呢?業內歸納如下三點:一是由于上半年中國出口美國、澳大利亞等部分發達國家訂單下滑突出,國外零售商、品牌商指定采用澳棉的比例大幅減少。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服裝數量、服裝金額分別下降了38.2%、49%;二是除1-3/16甚至1-7/32等高品質澳棉外,其它等級、品質澳棉已完全被性價比高的巴西棉或美棉替代;三是中澳關系持續惡化并陷入谷底。新冠疫情在美國崩潰后,澳大利亞明知美國對華栽贓還緊跟其后,不斷對我國進行抹黑,還企圖進將“病毒源頭”的黑帽子帶到我國頭上,在多次勸阻無效后,我國對原產澳大利亞的大麥、牛肉和葡萄酒進行了部分限制進口。中澳關系的走向對澳棉是否被中國企業接受存在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