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韓國錦湖三井所有MDI產品5月不接單。目前錦湖三井化學Yeosu韓國工廠的MDI產能為41萬噸,占亞太地區MDI行業總產能的6.6%。與此同時,坊間不少企業接到通知,萬華純MDI一口價報20500元/噸,非合約訂單不接單不報價。突如其來的封盤不報價,也讓MDI下游的涂料、化工、家居等行業陷入貨源緊缺和是否會漲價的擔憂之中。
由于對工業通縮的焦慮情緒被推升至高點,大宗商品和化工領域持續下行,景氣度低迷的環境中,化工企業陸續開始反擊,選擇用關閉工廠、壓減產能和封盤不報價等方式,試圖挽救目前已經岌岌可危的生存處境。
為何眾多化工企業選擇在上半年進行檢修或降負荷等主動減產的行為,業內人士表示,是為了對抗行業過剩格局和市場冷淡的無奈之計。以曾經火爆的鋰電池產業鏈為例,價格曾翻倍的六氟磷酸鋰,如今卻面臨虧損局面,48家生產商中,超過80%的企業都在虧損,真正掙錢的不過也就是一兩家。其他化工產業也多有這方面的憂慮,開工即虧損,銷售不出去也無法承擔高庫存帶來的壓力,以及產品較短的保質期,只能含淚壓縮生產減少虧損。
這種虧損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海外貿易訂單的斷崖式下跌,導致電子科技、家具家電等下游領域進入寒冬,對于原材料和配套產業鏈也帶來了打擊;另一方面,則與國內化工產業瘋狂擴張產能造成的過剩格局有關。一旦外貿轉入內銷,可以想象的是,減量市場“僧多粥少”的處境將愈演愈烈。而當前的大宗工業品集中降價,更是加劇了這些企業盈利難的處境。這也促進企業開始調整思路和轉型,試圖聚焦主業、摒棄不重要的板塊,封盤不報價、減產關廠無疑就是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