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日對廣東、江浙、山東沿海地區調查來看,隨著國家疫情防控“新十條”措施發布,棉紡廠、織布和服裝企業很快有了新動向,據中國棉花網記者采訪了解,企業開機率呈現回升態勢,部分10/11月份減產比例偏高或計劃春節提前放假的織造企業、印染廠現復工復產的跡象。
浙江某輕紡進出口公司表示,11月底以來,布廠和中間商對進口棉紗的詢價、要貨有所好轉,由于各主港印度、越南等產地JC21、JC32S棉紗的庫存偏低,短期現貨供應有些趨緊。該公司認為,導致進口紗交投回暖的原因除了疫情管控逐漸松綁外,還與12月份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升值有關,企業簽約采購保稅紗、船貨棉紗的成本明顯下降。繼12月5日在岸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雙收復“7”元關口后,12月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9746元,單日調升638個基點,正式回到“6”字頭時代。
據了解,一周多來港口保稅紗、清關棉紗報價持續企穩,在ICE期貨、鄭棉振蕩反彈及7-10月份棉紗到港量同比較大幅度下滑等的支撐下,再加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紗廠減停產居高不下,因此貿易商對于實單、小單優惠力度不大,尤其C32S及以上棉紗價格表現堅挺(10月進口紗到港量中,25支以下占比達八成,40S及以上支數棉紗寥寥)。
從部分貿易商報價來看,12月7-8日,清關中高配C32S棉紗與國產紗的價差約2500-2700元/噸,較11月上中旬縮窄300-500元/噸。由于當前國內外棉花價差倒掛幅度也在2500元/噸以上,因此業內判斷,接溯源訂單、有剛性需求的織布企業更傾向于直接采購外紗,以縮短生產、交貨期,達到降風險降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