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虧損壓力不斷放大,但近期直紡短纖市場仍弱于其他聚酯品種,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無非是前期行情的過度透支、替代品的沖擊以及外貿萎縮導致的消費量減少。
先來分析下滌綸短纖今年為何會出現與去年如此大的反差?
近10年直紡短纖產能、產量變化走勢圖
來源:隆眾資訊
經歷了2014-2017年去產能及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后,直紡短纖市場于2018年再度迎來新的擴能高峰,但2018-2019年擴能的原因基于對再生短纖市場份額的擠壓,但由于產能的再度擴張,短纖市場早在2019年便已從平衡狀態轉向輕微過剩。那么2020年,疫情并沒有對短纖市場造成重大沖擊,反而因涉及部分防疫產品,加之石油價格低位之下帶來的低成本優勢,短纖市場消費量反而有所提升,但是供應過剩的矛盾總要反饋到市場,由于去年市場對2021年需求量的高估,今年初短纖行情過度透支,而下游需求好轉現象遲遲未能兌現,外貿訂單持續受疫情影響,海運費攀高及集裝箱不足問題持續困擾市場,僅靠內循環,整個紡織環節的壓力都較大。
原、再生短纖價差對比
來源:隆眾資訊
而今年伴隨石油及原材料價格的攀升,短纖絕對價格也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并與再生短纖價差不斷拉近,今年內3月以來,二者價差長期維系千元以上,也造成了對原生短纖市場份額擠壓。并且由于棉花及棉紗市場需求良好,也導致部分純滌紗企業增加了滌棉紗的生產比例。所以此消彼長之下,共同促就了目前直紡短纖的壓力。
那么對于后市,滌綸短纖行情是否還能迎來回升?什么時間才有望翻盤?
目前來看,短纖市場去庫緩慢的現狀仍舊制約市場,盡管下周華西25萬噸/年裝置計劃減產(重啟及新增產能多為中空),棉型短纖實際供應量縮小明顯;但是,下游紗線企業因缺工問題導致的開工不足現象持續存在,并且終端織造企業訂單一般,印染開工甚至有下滑傾向,外貿訂單也下達有限,旺季征兆未至,終端需求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近期PF倉單數量統計
來源:隆眾資訊
此外,近期倉單數量上升明顯,以目前形勢看,9月交割壓力偏大,也對現貨市場構成一定拖累。當前產業客戶多是空頭邏輯,也對09合約構成影響。但是近日期貨價格快速下跌后,經過上周及本周的陸續出貨,外部貨源大幅減少,外庫實物庫存雖然還有6-7萬噸的庫存,但整體可售貨源不多,中間商權益庫存下滑明顯。而工廠來看,流通性較好的品牌庫存壓力并不大,加之企業自身虧損壓力巨大,故而短纖市場絕對價格繼續深跌的空間也不大。
那么短纖市場翻盤的時間點在哪里,這個恐怕要等終端需求的復蘇。目前來看,下游各環節囤積貨物偏多,紗廠加工差短期雖然較好,但終端紡織服裝環節庫存消化緩慢,市場暫未看到旺季征兆。
綜合來看,終端疲軟疊加聚酯工廠減產可能給原料帶來的壓力來看,短纖市場走勢仍有一定下滑概率,但考慮到目前加工費空間十分薄弱,企業虧損壓力普遍較重,并且近期價格不斷下跌吸引部分采購商逢低備貨,經過近兩周的集中出貨,外庫可售貨源大幅減少,中間商權益庫存的下滑也將對市場構成一定利好因素,故而短纖絕對價格下滑空間預計有限,但向上拐點仍需等待供需矛盾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