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收復4個月失地,棉花期貨強勢回歸。昨日,鄭棉期貨主力合約1609開盤封板,漲幅4.02%,收于11775元/噸。從上周一至昨日收盤,棉花期貨上漲12.73%,價格已經回升到去年12月初水平。外盤也強勢跟漲,截至發稿,紐約ICE棉花主力合約上漲3.32%至62.01美分/磅。
“之前大家普遍預期在4月中下旬左右拋儲,但這次時間推后到5月份,短期對市場形成一定支撐。”方正中期研究院農產品組分析師王玉紅介紹。15日發布的《關于國家儲備棉輪換有關安排的公告》確定,今年拋儲時間為5月3日-8月31日,拋儲數量不超過200萬噸,每日掛牌銷量不超過5萬噸,銷售底價與國內外棉花現貨價格掛鉤聯動。
由于近年來下游需求沒有明顯增長,棉花主要是供給端市場,供應松緊決定了價格高低。國內最大的棉花庫存來自于國儲,大約在1100萬噸左右,放儲對市場價格影響舉足輕重。
“前一段時間紡企庫存相對較低,撇開國儲那一部分庫存,市場上的有效供應量偏緊,預計缺口大概在150到200萬噸左右。”王玉紅表示,除去國儲局中的棉花庫存,目前市面上的有效供應量是新疆90萬噸,內陸30萬噸,一共100多萬噸。按照國內每月60萬噸的需求來算,基本滿足開兩個月的供應,而距離9、10月份最早一批的新棉上市還有好幾個月,因此整個市場的供應暫時偏緊。
從最新公布的海關和企業銷售數據來看,下游需求也開始出現季節性回暖。據海關統計,3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168.52億美元,同比增加34.10%,環比增加7.63%,一季度累計同比增速相比1-2月份提升了10.47個百分點。
整個市場的周期性回暖增加了紡企對棉花的需求。3月,紡織企業基本全面開工。光大證券在17日的行業周報中表示,國內棉紡織企業產品普遍采用成本加成定價模式,定價基礎隨市價確定,而投入生產的原料價格是歷史價格,因為一般棉紡織企業要保持3-6個月的庫存,導致了成本變動、滯后于原料變動。因此,在棉價上漲初期,國內棉紡織企業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