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領導赴阿拉爾市、瑪納斯縣調研,為棉花紡織全產業鏈升級和能源化工綠色轉型“劃重點”。從塔里木河畔的棉田到天山北坡的化工廠,新疆正以“鏈式思維”推動產業突圍,既要讓“一朵棉”織出富民新圖景,也要讓“一塊煤”煉出低碳高效益。
一、棉花產業:從“原料輸出”到“全球織造”
在阿拉爾市,馬興瑞走訪了從棉花收購、紡紗到成衣制造的全鏈條企業,釋放關鍵信號:
千億級集群目標:南疆將建設世界級棉紡基地,2025年新增高端紡紗產能50萬噸、智能織布機1萬臺;
科技賦能轉型:推廣“棉籽變蛋白飼料”“秸稈制環保板材”技術,將原料利用率從85%提升至98%;
就業倍增計劃:通過“企業+衛星工廠”模式,未來3年新增紡織崗位10萬個,帶動南疆農戶戶均增收2萬元。
企業行動:阿拉爾某紡織集團正建設全國首個“數字棉倉”,通過AI分揀將高等級棉占比提升30%,每噸紗線溢價超2000元。
二、能源化工:綠色革命破解“烏—昌—石”霧霾困局
在瑪納斯縣,調研組深入電解鋁、化肥企業,為“高耗能”產業開出綠色處方:
減碳硬指標:2025年前,區域化工企業單位產值能耗降15%,氮氧化物排放限值收緊至50mg/m³;
技改補貼:對采用碳捕集技術的企業,給予設備投資30%的財政補貼;
循環經濟試點:新疆心連心化工將廢渣轉化為建筑材料,每年減少填埋量20萬噸,相當于騰出40個足球場土地。
創新案例:新疆中能萬源化工研發“綠氨”技術,用光伏電解水制氫替代天然氣,單噸化肥成本降40%,年減碳8萬噸。
三、民生賬本:產業升級背后的“幸福增量”
棉農紅利:通過“訂單農業+期貨保價”,南疆棉農每畝保底收益1800元,比傳統種植多賺300元;
就業便利:瑪納斯縣化工園配套建設“產業工人社區”,員工步行10分鐘上班,子女可就近入托;
環境改善:2025年“烏—昌—石”區域PM2.5年均濃度目標降至35微克/立方米,藍天數增加30天。
四、攻堅路徑:政策“組合拳”護航
未來展望
隨著30個重點棉紡項目、15個低碳化工項目年內投產,新疆正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跨越。這場產業變革,或將重塑亞歐大陸的紡織與能源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