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機臺的運行狀況,近10天的產量變化,每個車間的當月用能統計……在浙江寶紡印染有限公司的生產駕駛艙內,借助數據和圖表,這些車間內部情況一目了然。把傳統的表格和統計搬上“云端”,給企業帶來的是由表及里的深刻變革。
“寶紡印染”的產品大量出口非洲,船期在40天到2個月不等。“如果客戶收貨后反饋有質量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客戶提供的產品信息追溯到當時生產的環節,以及對應的機臺和當班員工。”公司生產副總任世林介紹,這就是數字化改造帶來的質量追溯。
“通過全廠ERP系統集成管理,車間工藝由MES系統統一采集,我們實現了生產‘一張卡’和員工‘一張卡’兩大變化。在生產中所有流程都按照‘一張卡’執行,不需要人工干預;在員工管理中,員工的每日產量及工資績效等信息也都集中到‘一張卡’上。”任世林說,這不僅讓員工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而且能耗綜合成本的降低非常明顯,同比可下降20%左右。
“寶紡印染”的數字化改造并非個例。近年來,我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決策部署,以印染產業列入全省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試點為契機,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總方向,開展“做樣學樣”和“輕量化智改”,積極探索柯橋紡織業數字化轉型新路徑,加快印染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賦能。目前,以“寶紡印染”“迎豐科技”“海通印染”等為代表的10家試點企業數字化改造工作基本接近尾聲。
在“海通印染”,通過車間內的數字看板,生產狀況一目了然,客戶信任度明顯提升;在“錦發印染”,生產工藝流程的可追溯可預警,助力企業發現問題,提升產品質量;在“藝彩印染”,數字化改造后關鍵工序工藝穩定可控,優質客戶資源逐漸增加……
從測配色、染化料自動稱重配送、染色機缸數字化控制、智能立體倉儲等工藝環節的智能化改造到如今整個生產流程的數字化重塑,我區印染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工作正一步步走深走實。2023年,我區把“補全、補齊、補強產業鏈功能模塊”作為整個改造過程的突破點,通過走訪調研、征集需求、專家論證、專題研討等方式,明確了“N+X”模式中的基本典型需求應用和個性化應用,引導企業補齊數字鏈。
數字化改造是一項系統工作,為此,區經信局從選好服務商、確定行業共性需求、選好試點企業、出臺支持政策、建立推進機制等五個方面發力,持續推進試點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服務保障,加強過程指導,加大推廣力度,力爭到2024年底實現全區印染行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為印染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數字化強勁動能。”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