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的美國媒體報道,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的比例近15年來首次跌落至第三位。在2009年,中國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商品進口國,但如今中國已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
中美貿易數據
美國商務部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月-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金額為1686億美元,同比下降24%,占其進口總額13%,比2022年同期低3.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美國從墨西哥進口額則同比上升5%,由2022年同期的1845億美元上升為1950億美元,占比則由14%升為15%。
美方的統計數據與中方有所差別,中國商務部網站顯示,2023年前五個月,中美貿易總額為2007億美元,同比下降15%。如果按照中方統計數據來看,墨西哥并未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商品進口國。
另據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萬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對美國進出口2.25萬億元,下降8.4%。按美元計價,2023年上半年中美貿易額為3272.64億美元,同比下降14.5%,其中,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7.9%,中國自美國進口同比下降3.7%。
雖然兩方數據有所差別,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美貿易巔峰已經不在,這種趨勢轉變是由經濟周期、貿易規則和地緣政治因素共同驅動。中國對美出口額下降與發達國家經濟周期是相符合的。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中國對歐洲多國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中國對美國和歐盟國家出口曲線幾乎是同步移動的,這一定程度是因為加息潮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在向新興市場出口廉價電動汽車和智能手機方面也取得成功,擠掉昂貴的西方替代品。2023年一季度,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隨著中國深入美國以外的市場,中國繼續主導全球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所占份額為14.4%,高于疫情前一年的13%和2012年的11%。2022年,美國占全球商品出口總額8.3%,德國占6.6%。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美國試圖打造的新貿易秩序制造業中心——墨西哥的貿易額在2023年一直保持增長趨勢,雖然同比增長幅度比2022年低,這種增長可能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美貿易額統計數據的差距。
過去幾年來,因為成本上升和關稅帶來的影響,很多中國企業赴墨西哥建廠,雖然逐步加大本地化采購比例,但是很多關鍵零部件仍然要從中國進口。這些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在墨西哥加工成成品并被出口到美國,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間接出口,這可能造成一些中國產品未被計算在對美出口商品之列。同理,這個解釋也適用于中國對一些東盟國家出口的增長。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需開拓新機
中國的對外貿易以制造業產品為主導,對外出口了大量的紡織品,電子產品以及機械設備等,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再加上目前西方已經在中國投入了無數的制造成本,這些投入依舊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取代。
近年來,以日韓澳新為基礎、中國為增長引擎的RCEP區域大市場在全球紡織服裝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RCEP的政策紅利釋放,有助于重構東亞產業價值鏈,加快各國經濟復蘇進程,并為我國創造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區域產業合作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