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凌晨,海珠區發布關于加強社會面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二),宣布中大紡織商圈所有批發市場、物流園區(理貨區)等暫停生產經營活動。各大批發市場拉起警戒線,圍上紅色水馬,店鋪大門貼上封條,往日熙熙攘攘的中大紡織商圈被按下暫停鍵。
中大紡織商圈聚集了十多家布匹交易園區、63個專業市場、2.3萬間商鋪,直接從業人員10萬人以上,關聯產業人群超過200萬人。停業的背后,是成千上萬的中大紡織商圈從業者對防疫措施的積極響應,他們每一位都正在為這場戰“疫”無聲奉獻。日前,新快報記者聯系到四名中大紡織商圈從業者,盡管目前仍是停業狀態,但他們依然在認真生活、努力工作。
幸好客戶 也比較理解
人物:小李
身份:高豐布行 員工
從業年限:兩年
看到工作群上的停業通知后,“打工仔”小李馬上聯系客戶解釋情況,“我們是靠門店營業的,像色卡、小樣和電腦里的資料都在店里,客戶也沒法到店里看樣板。”小李告訴記者,幸好客戶也比較理解。雖然廣州的倉庫滯留著大量貨物,但幸運的是店鋪還有一個倉庫設在外地,因此部分材料和貨品可以在倉庫調取寄給客戶。
小李說:“往年雙十一的出貨量都會比平時大,今年的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少了三成到四成。”沒有了以往的忙碌,小李在閑下來的時候也會懷念起市場過去車水馬龍、人頭涌涌的場景,“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快點回到以前的工作和生活。”
雖然目前尚未確定門店何時能復工,但小李抱有積極的心態:“布匹市場本來就是人員很密集的地方,經濟來往也很頻繁,現在政府正在很努力地控制疫情,所以希望這次的疫情能夠盡快控制下來,讓大家都恢復正常的工作。”
雖然營業額少了 但起碼還有進賬
人物:陳先生
身份:華生紡織 店主
從業年限:九年
2013年,陳先生從潮汕地區來到廣州打拼,如今已是在布匹批發行業耕耘的第九個年頭。他的門店主要批發羽絨、風衣、棉衣、褲料、印花等面料,主倉庫在浙江,廣州、東莞均設有臨時倉庫,在廣州的倉庫位于中大銀嶺國際家紡城。
10月24日,陳先生響應政府通知,拉下門店的卷簾門,至今仍是停業狀態。
陳先生說,多年的經營,讓他與客戶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客戶相信我們的產品品質,也理解我的處境。”連日來,門市雖按下了暫停鍵,但通過微信等線上方式,客戶仍能正常下單,陳先生位于浙江的倉庫也正常出貨。“雖然有影響,營業額也少了,但起碼還有進賬。”陳先生寬慰道。
陳先生今年已經五十多歲,海珠區嚴格控制人員流動之后,他也減少了外出,“年紀漸漸大了,這段時間就當給自己放放假,順其自然讓自己休息一下。”在談及對未來的愿景時,陳先生表示:“希望大家都能嚴格遵守防疫措施,共同努力讓疫情盡快結束。”
11月7日,記者走訪海珠區新港西路立新街,看到兩側的布匹店鋪均已拉上卷簾門,門前拉有警戒線,門上貼有封條。新快報記者 莊嘉寶/攝
一直在線上 聯系客戶洽談訂單
人物:王先生
身份:新興紡織 店長
從業年限:超過十年
“10月24日凌晨,我正準備休息,突然收到消息:市場要暫停營業了。”王先生回憶道。
王先生是中大紡織商圈新興紡織的店長,從事布匹行業已經超過10年時間。往年的這個時候,他都會從早到晚都忙到腳不沾地。“我們店鋪的布料主要專供棉衣、衛衣這些冬季衣服,每一年中秋過后的幾個月是最重要的。”王先生說,他的店鋪所在的那一條街,基本所有店鋪都是經營冬季布料為主。
“因為我們的倉庫在這邊,所以貨物都發不出去。”因此,王先生只能向之前已經下單的客人解釋情況,大部分客人表示理解,也有比較著急的客人選擇了退單。“有些客戶不能等,因為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解封,這種情況較普遍。”
雖然目前無法回到門店上班,但王先生也沒有就此休息,而是一直在線上聯系客戶洽談訂單,減少虧損。“希望可以早日解封,回去干活。”他說。
線上渠道的開拓 讓他減少了虧損
人物:謝先生
身份:維營WIN IN CAMP 店主
從業年限:十年
對于停業一事,在新港西路做布匹生意的維營店主謝先生顯得十分“淡定”,說起話來的語氣也很平靜。
謝先生已經入行十年了。他表示,業績一直不錯,銷量能達到一百來噸。前幾年,他開拓線上渠道,這也幫助他在這次停業中減少虧損,“目前工廠正常運轉,能夠正常微信接單,直接由工廠寄快遞,不過線上訂單不多。”謝先生告訴記者,其實線上和線下工作的操作基本上都一樣,只不過在家里的限制在于不能夠快速地將樣品和色卡直接給到顧客。他還計劃解封后將線下接待的客戶引流到線上,直接郵寄產品樣品。
謝先生希望解封后能夠減免部分租金,認為這樣能夠幫助業內減少虧損、快速“回血”。他曾在朋友圈寫道:“動腦筋,想辦法,不要談問題,要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疫情面前保持穩定的心態,積極尋找新的出路,或許這就是謝先生能夠從容面對困難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