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風水輪流轉,機遇會隨著時代風向在各個行業間轉換,今年棉紡產業表現得特別明顯,從棉農、軋花廠到紡織企業無不經歷著這一轉變帶來的歡笑與痛苦。
3年前,筆者去山東調研,路上遇到正在棉花地里打藥的棉農,說明來意后,棉農隨口問了句:“今年棉花能賣個好價錢嗎?”。內地棉農植棉是不容易的,不僅棉花補貼標準較低,而且種棉的以老年人為主,根本見不到年輕人。面對這位老棉農,我回應了句:“這兩年不會有啥好價格。”,似乎棉農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市場行情,關心的并不是盈利的多與少,辛苦勞作的目的只是讓自己的地塊不閑置。直至去年以來,風向大變,這是絕大多數人沒有預料到的,棉農終于翻了身,植棉利潤大幅高于同期,付出也終于得到了回報。
相較而言,軋花企業就沒有這么幸運了,當然這是相對的,2020年棉花加工企業都賺的盆滿缽滿,遇到這樣的盈利機會,不是企業的經營有多么出色,而是市場給出了好機會。2021年本想繼續2020年的美好時光時,軋花企業卻買在了高位,皮棉成本高于期貨價格,沒有合適的套保機會,銷售遇到了困難,后市的風險也在加大,很多軋花企業也都期盼著今年能夠全身而退,哪怕少虧一點也認了。
其實,我覺得最難熬的恐怕是紡織企業了,無論資金規模還是工廠運營成本,紡織企業都遠大于軋花企業。從2020年開始,紡織企業生產利潤持續上漲,似乎天助之,利潤一度達到了4000元/噸以上,放眼歷史上也很少出現如此高的利潤,紡織企業被眼前的繁華吸引住了,擴大規模、提高產量,仿佛又回到了老路上,就像期貨里不斷浮盈加倉一樣,結果遇到回撤會非常難受。
現階段的紡織企業目前面臨三個主要難題,一是每天的工資、電費等成本支出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即使虧損也得保證基本的生產,否則一旦停產再開機就很難了;二是現在買棉花紡棉紗已經處于虧損了,從原來的高利潤到現在的虧損,心理落差是很大的,面對持續的虧損,企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三是棉價已經處于高位,長期來看,繼續下跌的概率大于上漲的概率。了解紡企的都清楚,企業最希望棉價穩定上漲,大漲大跌都對企業不利,尤其是大跌,對企業影響也最大。棉價長期保持高位是不現實的,因為未來一定會出現下跌的走勢,紡企必須得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和計劃。
好時光與壞日子總是如影相隨,經常不經意間出現轉換。眼下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和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先不要考慮能賺多少錢,謀劃好怎樣在頹勢中更好地活下去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