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某棉花市場資深分析人員表示:隨著新疆棉加工季的收尾,皮棉成本也越來越清晰,全疆基本不高于14500元/噸,但是在除去基差、財務、倉儲、交割等成本后,當前價格對多數企業而言并不具有誘惑力。一方面期貨價格上漲,點價積極性較差;另一方面現貨銷售量有限,軋花企業仍面臨一定銷售壓力。
首先,新疆棉加工近尾聲,并不代表棉市收官。天氣的深寒,市場的多變,其實棉花流通更多的變與不變還將在今冬明春上演,無論是軋花廠還是紡織廠乃至中間經營商,都將經歷一年棉花年度里的“經營走秀”。而新冠疫情的國際國內影響狀況,經濟發展上國與國不盡平衡的市場走勢及毆美政治、經濟變數極頻的錯綜因素,都將構成這場經濟世貿大戲的難度和看點。
其次,關于現貨市場銷售量有限的觀察,筆者表示極大認同。在對多家紡企密度較高的問詢調查中,絕大多數紡企當下堅持謹慎的經營策略,不管市場明中暗處潛藏多大“商機”,但占據國紡主體的中小紡企依然堅守著以訂單指導本企購銷策略。所以,月末紡企調查中筆者發現,江蘇安徽等地5萬錠左右的百人紡企,月進銷棉花保持在200噸左右,基本少有兩個月以上庫存的紡織企業,因為以做內銷和代加工為主,這些企業基本也沒有超過100噸的產品積壓。企業反映,過快過大,有時似乎沒有理性的市場變幻,反而做實了小紡人的心理,手上訂單厚薄,便是企業經營商機,有限的抗市實力,使得長江流域密集的中小紡織工業園區形成了訂單說了算,穩產穩銷保生存的一貫主張,連同當前訂單供應的較少與不平衡性,這也驗證了棉花市場分析人士的評析是真實的。
再次,以新疆的軋花企業為主體的棉花經營實體,在加工資源有一天沒有變成資金流回本企時,這些企業自然不能安心,誰也不能預料棉市就這么平靜地與下年度對接。有人主張現在一次清庫,也會有人捂著囤著企圖來年春夏會不會來個暴漲的神話。但分析人士認為,當下棉價比較而言已是不斐,企業求個“落袋為安”末嘗不可,市場是一個賭臺,輸贏為常,中小紡企、小公司更多的是船小調頭快,較少闖大浪的舢板,因而敢于冒險的不多,在今后的日子,他們將更多的關注市場,積極營銷,確保企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