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已入8月下旬,當前我國紡紗企業的日子難過,與我國的紡織結構有關,前端大后端小,紗線環節產能過剩,同質化較為嚴重,因而互相大打價格戰,棉花價格已經反彈了約1000元/噸,棉紗價格卻由于競爭激烈,遲遲不見起色,造成整個紡紗環節都處在虧本或持平的狀態。而后端印染環節由于近兩年環保的控制有存在短板。截至8月20日,CY C32S純棉紗報收18440元/噸,較上周相比又跌去50元/噸。
自鄭棉主力合約換月以來,鄭棉始終維持在12800元/噸左右。而現貨方面也“不甘示弱”,本周截至8月20日CC3128B棉花指數報收12498元/噸,較上周上漲92元/噸。究其原因一說是7月中旬以來新疆突發新冠疫情,導致皮棉公路發運量大幅下滑(南疆各監管庫汽運大部分暫停),鐵路發運受到的沖擊也不小,因此內地庫新疆棉供應吃緊,報價應聲上漲;二來中國企業恢復采購2020/21年度美棉表明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并未受到破壞,增強投資者信心、紡服產業迎來利好;三者儲備棉輪出成日交率持續保持100%,而且交易商加價、競拍熱情高漲,表明棉紡織、服裝行業復工復產和產銷情況處于不斷恢復狀態,產業鏈形勢繼續好轉。然而面對原料持續上漲而成品價格疲軟的紡紗企業而言,如此“腹背受敵”就不好過了。據測算,截至8月20日,紡企的理論盈虧已經跌到了-1000元/噸以上,面對如此險境,紡企只有兩條路可選,要么虧損保就業,要么減產裁人員。預計大部分大中型紡企依然將采取第一種方式。
近日全國紗線庫存有所下降,但依然處于歷史高位。截至8月20日,中國紗線庫存指數報收31.7天,比上周同期0.5天。而開機則維持低位運行,總體維持在48%左右。部分紡企采取了適當的限產措施,三班轉成兩班。具體來說,工業用電不同時間段的費用不一,有波峰波谷和正常時間段,波谷時只有三四毛,正常時間段是七八毛,而波峰時超過一元,所以企業在波峰時停工,充分用好波谷的時間段,以此來降低成本。這也體現出,在當下行情乏力,企業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企業已經把節能降耗用到了極致。另一方面,當下還是低支紗比較好走,而那些“侵占”掉倒閉小型紡企的中大型紡企開始漸漸利用精梳設備來制造低支紗,雖然增加了200-400元/噸的成本,但使得紗線往往呈現“低支高配”,這也可以看出,紗廠在拼價格之外,也在互相激烈的拼質量來吸引客戶。
織廠方面,由于織廠庫存積累,織廠減停產降低產量現象普遍。進入8月中下旬,隨著局部地區織廠打樣訂單逐漸增加,織廠庫存開始動銷。但由于整體訂單量不及往年,織廠開機恢復速度緩慢,且開機率低于往年同期。不過,今年在新冠疫情因素影響下,預計恢復力度減弱,訂單恢復可能受到一定影響,且內銷訂單難以滿足純棉坯布的供應量,因此純棉坯布出貨量預計在9月會有所增加,但是幅度難料。
雖然“金九銀十”快要到來,但預計“成色”肯定無法與歷年相比,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冠疫情就像個“幽靈”,2020年秋冬季二次爆發似乎不可避免,不僅歐美日韓等國的紡織品服裝零售商、采購企業對2021年春夏季訂單落下非常謹慎,國內企業也擔心翻版2020年上半年行情(春季訂單沒上市銷售就轉成庫存);二是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前,中美關系不確定不斷增加,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方面變得越發的激進和具有攻擊性,從疫情“甩鍋”到對港版國安法說三道四,再到售臺武器及重要官員訪臺、撕下偽裝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等等,中美關系走到“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關鍵期,因此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對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出口埋上一層陰影;第三,考慮到目前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因此降息、政府財政刺激等手段很可能不會出臺,仍以非對稱式降息、精準扶持中小微企業為主。2020年下半年央行貨幣政策或有限寬松,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或收窄收緊。因此紡織、服裝企業發力內銷市場、做好“內循環”文章才是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不是有句俗話,外貿不行走內銷,內銷不行減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