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羽示風向,一草示水流”,從近日市場傳出的各種消息看,似乎都是有利于棉價上漲。筆者也認為鄭棉K線已經實現突破,能夠站穩并延續升勢的可能性較大,但是向上空間有限,因為趨勢一旦形成不會輕而易舉發生反轉,這需要時間來醞釀。
每當新疆棉播種完成以后,天氣都將成為影響棉價漲跌的主因,年年如此,效果屢試不爽。從昨天中國棉花網報道看,南疆阿克蘇地區和北疆精河縣均出現了大風沙塵天氣,對脆弱的棉苗形成了一定沖擊,部分受災較重的棉田需要補種或者重播。從新疆每年的天氣歷史記錄看,在棉花生長階段都會或多或少出現極端天氣,比如大風、低溫、冰雹等。截至目前,新疆同期天氣應該好于往年,此時憑借炒作棉花受災拉動棉價有些勉為其難,但筆者認為,從全球各地陸續出現的天氣預警信息看,今年國內外天氣表現確實有些反常,要做好隨時應對氣候異常的準備。
今早另一重磅消息是,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通話,雙方表示應加強宏觀經濟和公共衛生合作,努力為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落實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推動取得積極成效。雙方同意保持溝通協調。中美兩國貿易對彼此都至關重要,雙方經貿談判順利推進,對國內棉價影響不言而喻,畢竟美方是我國最大的紡服出口市場。
此外,我國4月份貿易出口數據遠好于預期,除了出口大幅增長外,中國1-4月份鐵礦砂、原油、煤、天然氣、大豆等商品進口量增加,這些信號顯示國內經濟正在復蘇。
在以上因素的提振下,棉價上漲自然是事出有因。不過筆者并不看好上漲高度,因為紡織消費數據仍未顯示出反彈跡象。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20年1-4月,我國紡織品累計出口373.12億美元,同比增加2.9%,增加原因主要是口罩出口量飆升;服裝累計出口額293.09億美元,同比下跌22.3%(1-3月跌幅是20.58%),跌幅進一步加大。
紡織PMI指數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棉價上漲高度。據悉,4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8%,比上月回落1.2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解讀認為,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食品及酒飲料精制茶、汽車制造、石油加工等9個行業PMI指數高于上月,紡織、化學原料制品、造紙印刷等12個行業PMI指數低于上月。其中紡織、紡織服裝服飾行業新訂單指數低于生產指數,行業需求復蘇滯后于生產。
在前幾期的文章中,筆者就分析認為棉價將保持區間震蕩的態勢,短期受到消息提振,棉價往上沖一沖也屬正常現象,畢竟處于低位的價格本就具有反彈動能,但要形成反轉趨勢難度仍然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