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沒有人會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如此猛烈,春節后大部分棉紡織企業的復工期一而再推遲,棉花現貨市場冷冷清清,有價無市的特征異常突出。
從調查來看,截至2月中旬,疆內大部分尚未結束加工的軋花廠仍處于停工停產狀態,一是內地企業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暫時無法回疆(回疆先隔離14天);二是公路運輸基本停滯;三是倉庫只能辦理線上業務和鐵路發運,其他業務均已經暫停,少數倉庫雖可以保證汽運短倒或正常裝卸,但車輛卻無法上路。
2月中下旬復工的紡企越來越多,棉花等原料急需補庫,在疫情防控、治理任務仍艱巨的情況下,用棉企業該如何采購原料呢?筆者認為,短期采購人員赴疆、發運的可能性不大(鐵路運輸一般提前一個月流向),因此重點注意如下幾點:
其一、關注內地庫2018/19年度陳棉倉單。由于陳棉倉單3月底前必須注銷,再加上2019/20年度新疆棉大量向內地移庫,因此賣方讓利幅度較大。
其二、關注港口保稅、清關的外棉現貨。本周一雖然鄭棉大幅封于漲停,但ICE主力合約卻跌至68.3美分/磅,表現非常疲軟(近月合約破68美分/磅關口,收于67.46美分/磅),如M 1-1/8、M 1-5/32巴西棉1%關稅進口成本分別為13200-13300元/噸和13400-13600元/噸(凈重),較內地庫3128/3129級新疆棉在價格上有300-400元/噸優勢。
其三、關注主產地山東、河北等黃河流域3128/3129級地產棉。一方面內地道路管制逐漸放開,運輸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地產棉入監管庫比例非常低,多數存放在軋花廠內,不僅發運快而且價格較新疆棉、外棉有優勢,適合紡40S及以下支數。
其四、關注內地非鄭棉交割庫的2019/20年度新疆棉。由于尚未套保或套保需要考慮短倒、倉庫包干費等一系列費用,因此賣方報價一般低于內地庫倉單棉100-200元/噸(原單,同等級同品質),但建議采購方到庫看貨、取樣、檢測,避免出現采購與需求不匹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