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美元首在大阪G20峰會舉行會晤,兩國元首同意,中美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美方表示不再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征新的關稅。兩國經貿團隊將就具體問題進行討論。
中美貿易關系的緩和,對原料、市場訂單情況和紡織市場的后續行情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織造、原料市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炒糊了”的聚酯行情
市場一有風吹草動,聚酯原料的反應往往是最迅速的,在中美元談判達成良好效果的情況下,PTA、滌綸長絲等聚酯產品均開始了大幅上漲。
7月1日,PTA期貨主力漲停,滌綸長絲價格上漲200-400元/噸。
7月2日,PTA期貨主力繼續漲停,滌綸長絲價格上漲100-300元/噸。
但到了7月2日晚間,聚酯行情就“飛不動”了。
7月2日晚間,PTA夜盤開始下跌,7月3日PTA繼續小幅走跌。
7月4日,PTA竟然跌停了,滌絲價格維持穩定!
7月5日,PTA繼續大幅下跌,滌綸長絲價格則有部分下調。
聚酯產銷方面,自7月3日開始,聚酯產銷僅僅在1-2成左右徘徊。
在G20峰會達成協議后的短短一周時間里,PTA期貨從連續漲停再到連續跌停,這樣的大起大落讓見慣了大風大浪的織造老板都有些咂舌。
吳江一織造企業的王經理就表示,現在的行情都是原料企業炒出來的,他們目前沒有改變工廠購買原料的方式,還是隨買隨用,目前工廠的原料庫存維持在10天左右。
另一有300臺機器,主營各類滌塔夫的織造企業負責人鈕總也說,在之前那波原料上漲以前,他們企業已經補過貨了,補了差不多有2個月左右的原料庫存,現在原料根本就不愁用,因此短期內也沒有買原料的打算。
上游原料在不斷炒作,下游織造企業根本不買賬,最后導致了原料價格遭遇“當頭一棒”。可以說,這一波行情已經被“炒糊了”。
“波瀾不驚”的織造訂單
聚酯原料一周里面從漲停再到跌停,“上躥下跳”,好不熱鬧。織造行情卻正好與之相反,波瀾不驚,說沒有訂單就是沒有訂單。
第一,7月本就是紡織市場上傳統意義上的淡季,往年這個時候就沒什么訂單;
第二,聚酯的上漲勢頭戛然而止,原料沒有帶來那種長久穩定的上漲勢頭,不能給貿易商、服裝企業一種“不買就要漲價了”的緊迫感;
第三,之前預想中的美國訂單潮也是連影子都沒有見到,美國客戶近期商談也沒有增加。
吳江一家紡企業的呂總表示,在G20峰會以后,美國客戶那邊還是比較平靜的,并沒有大量的訂單下單。今年與他們的操作都是比較謹慎,尤其是5月,美國客戶那訂單并未因為加征關稅而提前,按照正常的節奏下單。因此在中美貿易好轉后,市場也沒有太多訂單下達,估計還要時間來印證這個利好。
吳江一主營提花產品的負責人朱經理說,今年上半年,受中美貿易關系緊張影響,美國訂單數量較前兩年下滑情況比較明顯,倒是中東地區客戶數量在增加,單子也比較大,一單基本也都有幾萬米。目前美國客戶的聯系較之前沒有改善,該買的客戶已經都買了,而有潛在需求的客戶也需要一定時間來尋找客戶。
可以說,原本設想中的“訂單潮”并沒有如期而至,市場依舊保持溫吞。不過采訪中我們也了解到,這樣不溫不火的情況,大部分的布老板在前期已經預料到了,對此也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減停產潮”真的來了
在走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無論是江浙傳統紡織集群還是外圍如蘇北、安徽、湖北等外圍新興紡織集群在7月都有一定規模的減產、停產計劃。
鈕總說,他們企業目前有兩個廠區,而老廠區現在已經停產了,一方面是因為庫存積壓太嚴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老廠區機器比較老舊,沒辦法生產質量好一點的產品,因此正好趁著這段時間購進新機器,給廠房進行技術改造。
哪怕之前因為貿易商囤貨,織造企業去掉了一部分庫存,但是因為市場處于淡季,訂單數量非常少,生產出來的布幾乎都等于庫存,按照往年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情況至少還要持續一個多月。
吳江一有200臺織機,主營羽絨服面料的紡織企業負責人鄭總透露說,現在市場上現貨流通速度還是很慢。二級、三級市場需求量仍然很少,目前公司的產品主要銷往柯橋、北京、廣州,今年柯橋市場環境也不好。與去年同期相比,現在的坯布價格下降幅度超過了1元/米。
在市場訂單情況沒有好轉的情況下,受庫存高企壓力,之前一直傳言中的“減停產潮”真的來了!
中美之間重啟貿易談判是利好嗎?是的!但是對織造企業來說,庫存、原料價格、訂單以及資金才是他們是生命線。宏觀方面的利好在短期內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而市場又過分地夸大了這類消息。
時間進入7月,市場已然進入淡季,沒有訂單的支撐,布老板們的資金也大都壓在了庫存上,“大佬”們想要復制去年那種瘋狂的行情,可以說是打錯了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