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財經專欄作家對于紡織行業的評價:中國的紡織行業,怕是要產生全面性的產能轉移了。布的產量,大面積減少,已經倒退回10多年前的產量了。
熱心網友們紛紛在下面留言評論:
春江花月夜:我對紡織行業還是比較了解的。紡織行業的困局在于不斷上漲的原棉價格與原料布售價的持續低迷。就拿氣流紡來講,它只解決了生產工藝和生產效率問題,并不能像手機那樣讓布賣的更高,原料永遠只能是原料,其科技含量永遠是經線與緯線。
青松磅青山:紡織業轉移很正常,現在東南亞國家需要紡織業來走中國的發展路線。中國現在是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豺狼好打家賊難除:讓你們把工廠搬到西北省份,沿海都搞高科技。
東:我就是做布的,今年的旺季銷量不到往年的一半,是從業以來最差的一年。
轉身預見你:看看紹興的經濟增長率是浙江最差,就知道關閉的印染廠很多啊。
MrYes:我是個90后做布的,步履蹣跚,內心焦慮,前景暗淡,可能是當前對做布行業最好的形容。死咬不放,堅持下去,可能是做布人內心的最后掙扎。
近年來,隨著國內紡織業勞動力優勢的消失、東南亞國家勞動力優勢凸顯,且紡織業貿易優勢大,2012年前后我國紡織行業部分低附加值業務開始加速向以東南亞為主的國家轉移。
此外,隨著國內環保戰役打響,不少“散、亂、污”企業已經被淘汰:吳江2017-2019年內計劃淘汰10萬臺織機;長興夾浦要求在2022年前全鎮所有噴水織機家庭散戶以及工業平臺邊界外織機數量少于50臺的規上規下企業自愿放棄淘汰經營;嘉興淘汰1萬臺織機……市場產能或轉移或清退,也就造成了上面維辰財經發表的觀點。
照理來說,產量減少會推動著市場景氣度繼續提升,但是自從去年四季度以來,不少中西部地區產能開始崛起,對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紡織市場在經歷了2016、2017、2018三年的“三上”行情后,開始走入“下坡路”。因此有網友評價道“今年的旺季銷量不到往年的一半,是從業以來最差的一年”。
按照基本面分析,市場的好壞一般由供應面和需求面相互作用的,既然目前供應面表現差強人意,那么需求面究竟怎么了?一位做了數十年紡織貿易的“老法師”是這樣總結的:
轉“攻”為“守”,終端品牌商成“保守派”!
作為紡織面料行業的終端客戶之一的服裝行業目前經營壓力比較大,如搜于特最新發布的2018年年報中表示:受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以及南方暖冬天氣的影響,公司品牌服飾業務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且隨著存貨增加,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做出調整,報告期內提取的存貨跌價準備1.0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7.51%;同時,隨著期末應收賬款余額增長,報告期內提取壞賬準備5812.12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4.05%。
搜于特庫存積壓并不是個例,據聞一些服裝行業整體呈現弱復蘇的格局,庫存積壓導致今年下單量減少。
“其實品牌商下單款式還是那么多,但是每個款式的單量在下降,原本這個款式計劃下單一萬件服裝的,最終就會采購六千件,相對比較保守。”專做戶外面料的陳總表示,“如果市場反應比較好,那么對幾個款式會單獨追加,對于品牌商而言,這樣最安全,高效,但是對于我們貿易商而言,單量少了,批次不變,我們花費的人工、時間等成本還是不變的,這會無形中增加成本。”
如今,不少國內外品牌商努力抓住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機遇,實現傳統電商、社交電商及自媒體的多平臺運營,這就需要需要品牌商加快產品更新迭代,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對于面料的要求則是:快、少、多,即交期快、單量少、批次多,從而造成了訂單量不會像以前那么大。
居“安”思“危”,貿易商但求一個“穩”
整個紡織市場除了品牌商需求有所下降之外,面料貿易商囤貨積極性不高也讓市場心態更加一般。“去年都是求著坯布廠給點貨,今年則是反過來,很多坯布老板會讓我拿點貨。但是我都不敢多囤貨,去年第四季度囤的膽布,到現在還沒有都銷完,客人需求減少,我也只能少囤點。”陳總表示。
近階段,隨著外地坯布沖擊市場,常規化纖面料如滌塔夫、春亞紡、尼絲紡等均表現一般,市場供大于求,從而導致今年的織造廠家話語權在減弱,貿易商的日子相對好過很多,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貿易商不敢貿然出手囤貨,除了對后市行情有擔憂之外,對現金流的掌控更為嚴格。
此外,隨著原料、人工、染費的上漲,不少貿易商表示利潤空間有所萎縮,“現在不求多賺錢,只求訂單做得穩妥,貨款回收稱心”成為眾多貿易商的心聲。
很多老板認為今年的“金三銀四”怕是黃了,去年淡季做成了旺季,今年旺季還是淡季讓紡織老板們心有戚戚焉,但是這也是市場釋放出進入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戰場的信號,誰在產品方面反映快、成本低、質量優就能脫穎而出,畢竟最近的市場除了染費價格暴漲,已經很少傳出漲價的信息,接下來的5月,紡織人要繼續死咬不放,堅持下去!紡織人,加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