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恒逸石化加快聚酯纖維并購整合
1月21日晚,恒逸石化發布關于對外投資設立子公司的公告,擬通過子公司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對外投資設立子公司,設立的子公司將用于并購整合相關聚酯纖維資產。其中,恒逸有限以自有資金與福建正麒高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投資設立福建逸錦化纖有限公司,同時,恒逸石化以自有資金出資,通過恒逸有限設立全資子公司宿遷逸達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擬為人民幣35,0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100%。
近年來恒逸石化持續加速擴張產業一體化規模,不斷加快聚酯纖維的并購整合,但2018年首度涉及滌綸短纖行業的擴張。據統計,恒逸石化旗下恒逸高新自有滌綸短纖產能25萬噸,并購宿遷逸達(原翔盛)、恒鳴(原遠東)、福建逸錦(原錦興)后集團滌綸短纖總產能達到83萬噸,集團產能超越三房巷集團而成為行業第二大集團企業。
2.禁廢政策導致直紡滌綸短纖優勢下降
4月19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將工業來源廢塑料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自2017年12月31日起執行。
2018年是禁廢政策的執行第一年,也將令再生PET市場供應更加緊張,短期內直紡滌綸短纖行業受益,然而禁廢利好提前消化,直紡滌綸短纖行業優勢未能繼續保持。
3.美國對中國細旦滌綸短纖作出反傾銷產業損害終裁
2018年6月2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對進口自中國大陸、印度、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細旦滌綸短纖作出反傾銷產業損害肯定性終裁,認定中國大陸、印度、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涉案產品對美國國內產業構成實質性損害或損害威脅。
4.中美貿易對滌綸短纖影響較大
根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統計,本次征稅涉及6000多個稅號的產品,其中包含了纖維、紡織材料、帽子等紡織相關的產品。加征10%的關稅的產品包含各種原料(棉、毛、絲、麻和化學纖維)的所有紗線、面料/織物,以及產業用紡織品和一部分紡織機械類產品,涉及對美出口金額約年40億美元。
棉紡主要面料之一的滌綸短纖,在此次貿易戰中也會受到影響。美國是我國滌綸短纖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去年滌綸短纖出口量為16.63%,并且近幾年維持在10%-20%。本次的貿易戰對于較為脆弱的滌綸短纖行業,影響不容小視。
5.POY4+2供給研討會在桐鄉召開,達成初步減產協議
隨著7-9月PTA由于人為投機因素,突破9000元/噸的大關,后續又迅速降溫,滌綸短纖也深受其害,價格走勢猶如過山車挑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11月,以桐昆、恒逸、新鳳鳴和盛虹為首的POY4+2供給側研討會在桐鄉召開。經會議商討,達成初步協議:桐昆減產1800噸,新鳳鳴減產1400噸,盛虹減產400噸。
6.環保政策日趨完善,滌短面臨壓力
伴隨環保政策的日趨完善,2018-2019年江蘇各地滌綸短纖工廠或都面臨煤改氣的整改,屆時一噸滌綸短纖的生產成本要增加200元/噸左右,2019年滌綸短纖生產成本將有增加,而在供應逐步過剩的背景下,這將令企業面臨較大壓力。
7.直紡滌綸短纖2018年產能719.5萬噸,同比增幅6.51%。
截止到11月,2018年國內熔體直紡滌綸短纖產能達到719.5萬噸(其中含普通滌綸短纖637.5萬噸、中空及低熔點短纖82萬噸),同比增幅6.51%。縱觀2018年,新增產能主要為恒逸石化、江陰華西、儀征化纖、寧波大發等企業為主。恢復產能主要以恒逸集團旗下的恒逸高新、宿遷逸達等企業為主。
近五年來,直紡滌綸短纖逐漸由供大于求轉變成為供需平衡,但隨著新增產能的增加,行業供應再度存在供大于求。自2017年禁廢政策落地以來,直紡短纖替代部分再生短纖領域,致使行業需求量有擴大趨勢,也吸引許多老舊產能及新產能的投放,尤其是2018年,行業產能釋放明顯,預計19年滌綸短纖行業再度面臨挑戰。
8.近5年間滌綸短纖及粘膠短纖化學纖維產量年均增速約7-8%
棉花、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統稱三大棉紡織原料,近5年我國三大棉紡織原料合計產量年均增速約3%,其中2017年棉花產量同比增量約97萬噸、滌綸短纖約53萬噸、粘膠短纖約12萬噸,年內合計產量同比增長12.6%,為5年間高點。滌綸短纖及粘膠短纖化學纖維產量年均增速約7-8%,對整體棉紡原料增量貢獻度突出,棉花所呈數據則稍顯遜色。近幾年直紡滌綸短纖行業不斷整合升級,淘汰部分老舊產能,及受“禁廢”政策及下游消費結構轉變而需求有所擴大因素影響,2017-2018年產量增長相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