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紗線市場仍是疲迷之勢,貿易商和紡企信心難以提升,多表示雖然價格繼續下跌,但市場還是難有好轉跡象。截至11月15日,國內C32S均價報收23683元/噸,本周再次下跌100元/噸,同比上月更是下跌了497元/噸。紡企庫存量繼續增長,出貨心理主導,而貿易商普遍謹慎,以銷定進主導。現貨市場是基本沒有理想的品種,出貨平淡。
紗線總體疲軟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上游原料底部徘徊。眼下,鄭棉在15000元/噸以下運行,新疆棉、內地棉均接近成本價。紡企堅持使用儲備棉,根據20天前的棉花價格計算得出,目前紡企盈利在500元左右。企業反饋,這個利潤水平企業勉強維持生產。也就是說,如果皮棉價格繼續下跌,棉紗尚存下跌空間。
二、下游企業訂單仍然不理想,沒有好轉跡象。織布廠開工率維持58%左右,停產限產繼續增多,整個產業鏈向下流通不暢。
三、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告,自2018年11月1日起,降低1585個稅目進口關稅。經過梳理統計,在公布的《進口商品最惠國稅率調整表》中,涉及約400多個與紡織生產相關的商品,主要為紡織織物和紗線。多種未漂白或漂白、染色、色織、印花的紡織織物的稅率從10-18%不等降至8%。據分析,紡織織物、紗線等進口產品關稅下調,對采用進口原料進行后續加工生產的紡織企業來說,直接降低原料采購成本。企業認為,這對坯布、服裝企業是一大利好。但對于上游的國內紗線卻是一大沖擊。
四、89.4萬噸關稅內進口棉配額即將砸下來。根據發改委公告,2019年關稅內配額的申報時間是2018年10月15日至30日,2018年11月30日前各地方發改部門將企業申請表轉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時抄報商務部。今年配額總量仍是89.4萬噸。此時配額開始申報,或對國產棉造成較大沖擊。因為根據紡織廠的庫存來看,前期競拍的儲備棉可支撐到12月份甚至2019年1月份,屆時配額也已到手。理論上,2019年2月份之前,國內主流紡織企業不愁用棉,紗線難獲成本支撐。
五、進入11月份以后,不論軋花廠還是紡企、貿易商資金流壓力不同程度上升,與持續收緊的貨幣政策相呼應。而紡企、服裝廠仍將執行“先還后貸”的方式,再加上年底工資獎金、其它物資費用支出等等,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普遍比較大,不排除拋售棉花、棉紗、坯布、服裝等手段抓緊回收貨款,從而擾亂、打壓、沖擊整個下游市場。
六、截至11月15日,內外紗結束了長達2個月的“價格倒掛”。FCY Index C32S折人民幣現貨價報收23767元/噸,較上月同期下跌275元/噸,顯然跌幅要小于國產紗。給國產紗帶來較大的壓力,甚至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綜上所述,近期紗線無論如何也是易跌難漲,總體疲軟。市場普遍認為紗線行情難以走出頹勢,大多對后市看淡。至于何時回暖,筆者認為,至少要等到2019年2、3月份。